名人不知道淮安这个人,都不好意思说自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居士,年,吴承恩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一个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庭,家境清贫。他的父亲吴锐中年得子,寄予厚望,舍弃了吴家世代单字命名的传统,为他取名承恩,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
吴承恩手迹:扇面《金山寺》诗
吴承恩为父亲题写墓志铭:明吴菊翁之墓
吴承恩自幼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善诗、善文、善书、善画、善弈,声明远播,被称为神通、奇才,特别是17岁就考中了秀才,这让他的父亲得意了好一阵,好似已经看到了家族复兴的光明。最让他宽心的是,儿子开始交上了比较有身份的朋友,吴家附近的富商沈家特意邀请吴承恩去赴宴,让吴承恩和沈家少爷沈坤相伴读书,还有宝应才子朱家托人找到吴家,邀请承恩去宝应和其子朱曰藩一起读书,朱家以藏书丰富而在当地著称。最让老先生高兴的是儿子的婚事有了眉目,淮安当时大户叶氏家族中有位小姐尚未婚配,因仰慕少年吴承恩的才名而有意联姻。
朱曰藩、沈坤成了吴承恩的终身好友,他们一起读书,一起享受少年才名,但后来却走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大约30岁前后,朱曰藩、沈坤都中了进士,朱曰藩官至九江知府,沈坤更是殿试第一高中状元,成为淮安有史以来的第一位状元,而相比之下吴承恩的科举之路却异常坎坷。
这是大家熟悉的位于夫子庙的江南贡院,吴承恩曾在这里七次名落孙山,而他昔日的同窗好友纷纷榜上有名,这大约是吴承恩人生中最难度过的时光,此时的吴承恩已经三十五岁,他又继续不懈的参加乡试达十年之久,却一直受困于连举人都考不上的窘迫处境,最后他只得向命运地下了头,放弃了科举之路,45岁时,排队等了个贡生。
我们在这张科举考试分级取士图中看不到有贡生,因为贡生是从生员(秀才)中挑选成绩优异者,也就是不经考试而取得的相当于举人的资格,换言之贡生和举人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继续教育制度和全日制大学,虽然不太硬气,但毕竟也是功名,而且是可以做官的功名。当然,这需要排很长很久的队,吴承恩四十五岁成为贡生就在吏部登记排队等候选官,这一等就是15年。直到近六十岁时,才“为母屈就长兴倅”——谋得了长兴县丞的职务。这是一个八品小官,然而吴承恩脾气耿直,自称“淮海浪士”,口无遮拦,抨击时政,显然文学名人是不能适应官场政治的,做官不到三年就被奸猾小吏陷害入狱,后来在友人的帮助下得以出狱,出于对他无罪入狱的补偿,吴承恩被补授到湖北荆王府任“纪善”一职,官职同是八品。
此时的吴承恩人生逐渐步入晚年,内心更加的淡定和从容,荆王府悠闲的条件,志趣相投的主子,加上内心深处对文学的眷念,使他选择了将一生的才情倾注于西游记,在玄奘取经那个久远模糊的故事里涂写出自己的心迹,将当时淮安的士族生活和明代现实社会的剪影浓缩于西游记这部浩瀚长卷。吴承恩最终在荆王府完成《西游记》手稿,而后告老还乡,度完余生,享年74岁。吴承恩一生仕途坎坷,落拓艰辛,命运多舛,往往不被命运眷顾的人的却能取得非凡成就。在吴承恩去世十二年后,西游记问世引起巨大轰动,这部被世人传颂的经典巨著晚过了他自己的有生之年,却为世界文化宝库留下了一颗璀璨的明珠,也为故乡淮安留下了供后人追慕的文化脉络。
-END-
参考:《淮安有部西游记》蔡铁鹰著
各种优惠活动等你来享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jji/9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