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文化传承系列

淮剧丨一座戏台,承载一段记忆……

这是河下古镇景区内的一处戏台,也是淮安居民看淮剧的场所之一。

图源:网络

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发源于今江苏省淮安市以及盐城市里下河一带,发祥于近现代的上海市,现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以及安徽省部分地区。

如今淮剧面临两个青黄不接,一是淮剧演员的青黄不接,二是观众的青黄不接。虽然现在学习淮剧的人越来越少,但依旧有喜爱的人。下图为淮剧小演员正为上台表演的剧目化着妆。

每一位能上台演出的演员,都经历过严格的训练和日积月累的基本功,如压腿、翻跟头、棍棒刀枪、唱念、眼神、步法等,熬过了每一个寒冬酷暑,真正诠释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为了剧情的需要,化妆有时需在演员的脸皮上“动手术”,图中演员为了饰演二八年华的角色,不惜通过胶带将自己的皮肤吊起来,令皮肤反复的拉伸和上妆。下面两张是淮安民国时期的淮剧,第一张是武打戏,演员们真刀真枪,在屋顶上演出,可见难度,武戏讲究的就是火候和功力。第二张是船上演出,这是淮剧"淮安赴任"的一个场景,把故事融进了真实的背景中,只是不知在没有传声设备的情况下如何将唱腔传出去。一个剧种能够存活必须有它支撑的剧目,淮剧的剧目极为丰富,有“九莲”、“十三英”、“七十二记”之说。

淮剧现代流派有"筱派旦腔"、"何派生腔"、"李派旦腔"、"马派自由调"、"徐派老旦"、"周派生腔"、"杨派生腔"、"李派生腔"八大流派,分别是淮剧名家筱文艳、何叫天、李玉花、马麟童、徐桂芳、周筱芳、杨占魁、李少林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淮剧艺术流派。

其中筱文艳更是我们淮安人。筱文艳,原名张士勤,年生于淮安区车桥镇,国家一级演员,工文武青衣花旦。

淮剧年进入上海,后来成为上海的五大剧种之一。筱文艳在年新创出旋律婉转、行腔自如的“自由调”,深受观众欢迎,成为淮剧流行的三大声腔之一,并创立“筱派旦腔”。主要代表作品有:《白蛇传》、《秦香莲》、《走上新路》、《党的女儿》、《水漫泗州》等。

年,以何叫天、筱文艳为正、副团长的联谊剧团和以马麟童为团长的麟童剧团合并成淮光淮剧团。年10月,上海市人民淮剧团出席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淮剧"其名被正式载入国家级文件档案。年,经由周恩来总理提议,国家将这个剧种正式命名为“淮剧”。△上图为周总理祝贺演出成功

河下古镇戏台虽小,但足够承载远在他乡的思念。

传承在延续,祝愿一代代淮剧新人,如雨后春笋,蓬勃茁壮,愿淮剧生生不息,后继兴旺……

部分文字来源:淮安味道、网络

编者约稿:映像淮安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zw/129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