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区把ldquo文化大餐rdqu
仇桥杂技走出国门,在缅甸首都内比都刮起一股“劲爆中国风”;“情满淮安”文艺巡演演出第场,台上台下欢声如潮;获批苏北首家5A级旅游景区后,周恩来故里旅游景区人气飙升……这一组镜头,折射出淮安区文化强区步伐的铿锵足音。
多年文明史、年建城史,曾是漕运之都的枢纽地位赋予淮安区丰厚的文化宝藏。如何保持地方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使之成为建设“三强两高”文化名城的不竭动力?淮安区用生动的实践作出了回答。
10月14日,记者在位于河下古镇的“状元府邸”看到,那里正在加紧布置科举文化展,年底前将对外开放。淮安区文化旅游开发区主任胥骏说,“状元府邸”将打造成古代科举文化展示体验场馆,游客在这里既可游览、品茶,还可以猜谜、玩游戏,感受古代文人的雅趣。
与“状元府邸”一路之隔的估衣街上,淮点三绝、烙铁画、瓷刻、李记豆腐脑等一大批非遗店铺里高朋满座。在这条数百米长的小巷子里,汇集着20多家省市级非遗项目。
在淮味楼早点小吃铺,淮点师金凤斌告诉记者,淮点三绝(蒸饺、淮饺、蟹黄汤包)已纳入省级非遗,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金凤斌曾是淮安淮扬菜研究会淮点师,拜入屠兆福、郭林华两位大师门下学习淮点制作,并多次随团赴中国台湾、日本展示交流淮扬菜文化,被中国饭店协会授予“中国烹饪大师”称号。今年6月,他开始自主创业,在估衣街这条“非遗一条街”开了淮味楼。
“政府对我们非遗项目支持很大,这幢多平方米的小楼,免租金28个月。”金凤斌说。
在百年老店钱德元号,市级非遗项目绒花绒鸟传承人钱凤池介绍,他家的老招牌钱德元号,自咸丰三年(年)就有了。“店铺是自家的,不需要租金,纳入非遗后,政府每年补贴元。”
有文化传承,城市才有灵魂。据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建闯介绍,为传承淮安历史文化内涵,彰显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淮安区近年来实施了河下古镇、萧湖“三园一庄”古典园林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与主打休闲文化的盐晶堡项目一起,构成了“一堡、一湖、一古镇”的文旅新格局,引领着淮安区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文化魅力的彰显,引来了国内外大批游客。最新统计显示,年1-9月,淮安区共接待游客.7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86%和7.65%。
与此同时,淮安区群众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也风生水起。10月8日,在南闸民歌《西凉月》的歌曲声中,“情满淮安”文艺巡演拉开帷幕。该活动自年启动以来,累计演出场,城乡观众达10万人。
据介绍,淮安区每年都组织各乡镇民间艺人集中创作排练一批拿手好戏,通过节会、节日文艺巡演和“三下乡”活动等,把“文化大餐”送到群众的家门口。
淮安区群众文化历来活跃,拥有杂技、民歌、剪纸、农民画等一批特色文化乡镇。泾口高跷、流均舞狮、平桥舞龙、席桥花船、季桥诗歌、博里诗词等一批乡镇特色文化项目已成为品牌。
“近年来,我们深耕乡土文化,开展了为期3年的‘一乡一品’工程,将文化惠民从单向的‘送’变成‘种’,让群众成为传承、发展乡土文化的主角。”区委书记徐子佳表示,淮安区以建成苏北地区最具特色、独具魅力的文化产业新高地为目标,以“文化+”模式为指引,激发全区文化产业释放新活力。
目前,淮安区文化产业发展精彩纷呈:建成了河下古镇非遗文化产业园;成立了博里农民画发展有限公司和仇桥杂技协会;总投资12亿元的盐晶堡旅游度假区项目蓄势待发;新成立的新华日报资产管理公司将第一笔20亿元的文化旅游产业基金投放淮安区;河下古镇影视基地、茶巷行风情街、婚庆园等项目则将古城文脉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变文旅之城为流金之地……一幅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画卷正在展开。(新华日报记者彭广余李先昭本报记者刘洪成通讯员朱天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zw/10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