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杂谈淮安城市街头文化景观该这样保
(正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长:1分22秒)
淮安地处中国东部平原,多水稀山,缺少壮丽雄险的自然风光,却不乏人为的文化景观。像世界文化遗产的清江大闸、漕运总督部院、洪泽湖大堤,像明祖陵、清晏园、能仁寺、周恩来故居等都是淮安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
大概因为这类文化景观的旅游价值与历史价值比较大的原因,其保护与利用似乎向来颇受重视,而一些我们信步城市街头即可观瞻的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情况似乎值得商榷,兹于此略举三例,望有贤达赐教。
一、古淮河上那只灰蒙蒙的球球
古淮河本为古代淮河入海水道,黄河夺淮又改道后,又被淮人称之为废黄河。而今呢,淮阴区与清江浦区这一段废黄河同时还有了官方认可的两个名字:古黄河、古淮河,也同时出现了古黄河生态园和古淮河生态园、古黄河大挢与古淮河大桥,让人昏昏然莫名其妙。
我们还是来看看淮海路东侧,古淮河上那个灰蒙蒙的球球吧!是的,它就是近些年刚刚在地方文化专家鼓动下,花费巨资兴建的所谓“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球。(严格地说,中国不存在什么南北地理分界线,只有秦岭淮河一线的南北气侯分界线)
这个好像悬浮于废黄河上的球球,远看嫌小,近观无物,原来初建时球球上渐红渐蓝的色彩已褪色不少,若多日无雨水冲刷,球面上布满污尘,远远看去,的确灰蒙蒙的。
现在以这个球球为中心设立的“标志园”应该是个不错的创意,但缺乏生动有趣的科普宣传,甚至连原本耸立于河道上的王营大桥桥架也没有介绍说明。可知,这一一时兴起而建的标志园失之过简,建后又缺少维护,不仅多处锈迹斑驳,而且卫生工作亦需再细。
二、淮阴攻城阵亡将士纪念碑
这伫立于环城西路边上的纪念碑及亭,因为环境不堪与被好事者涂抹的报道,不知见诸于报刊多少次。但这次要说的,是其碑文的保护方法。
大概是管理者好心,为了防止再有人任意损坏涂鸦碑身碑文,他们把碑身包裹了一轮水泥沙浆,并把正背两面碑文以有机玻璃罩住。如此,对碑身碑文的保护似当有益,却破坏了碑的原真性。本来,正背面的碑文内容文字,因为好事者的刻划涂抹,已被管理者简单的用黑漆一刷了之,造成了一定的认读困难,而今,经此一罩,就更难为游人认读了。
试想,为了保护,就让景观(文物)本身难以了解认知,这对游人而言,这样的保护有什么意义呢?
三、少年宫门楼上的雕塑
淮安的城市街头文化景观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最奇葩的,可能就数市青少年宫大门楼上的那一个雕塑。
说起这个置于四层楼顶的母子雕塑,或许很多人就不曾见过或早就忘记了。估计这一雕塑已有20多年了吧!
这座雕塑是市青少年宫新宫落成之时置办的。这母子相视,天真稚子听母亲讲故事情景的雕塑,看上却也还真的优美动人,可你若想看到它,得站在少年宫大门外的路对面,仰直脖子才能一睹芳容。
据说这尊雕塑当时是花了天文数字的钱(当然是公款)购买的,问题是购买人(决策者)为什么要把这么庞大而又美观的雕塑置于高高楼顶,而不安放于少年宫大院的门口?难道,这也只是为了保护的需要吗?
城市街头的人文景观会随着城市发展越来越多,可我们究竟该如何去保护和利用呢?
欢迎转发与人分享
图片由作者提供。原创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zw/10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