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淮安地名史话出版发行,讲诉地

城市地名的演变史,就是一部城市的发展史。正因为这些地名的存在,才使城市显得厚重而有内涵。然而,随着岁月的变迁,城区的改造,大量的淮安老地名不见了踪影,也有一部分地名或保留或更改,它们就像一幕幕风情剧,在历史的长河中一闪而过,留下的是无尽的回忆。近日,淮安市民政局和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历经2年多精心编纂的《淮安地名史话》出版发行,为这些地名立传,也值得大淮安人留存纪念,哪位方家手头有多余的样书,能送小编一本吗\(^o^)/~。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以读到更多文化淮安的系列书呦!

大闸口、石码头、御碑亭……这一个个地名,构成了里运河的过去和现在。至今让人耳熟能详的大闸口其实是清江大闸的其中一段的地名。明永乐年间,平江伯陈瑄重新疏浚沙河,更名为清江浦,并在清江浦上建了四道闸,其中之一就是清江大闸。清江大闸在历史上曾经是漕运襟喉,是目前京杭大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保护得较为完好的古闸。闸下的里运河东西横贯淮安市区。清江大闸口是由一座正闸和一座越闸组成。正闸前后均有闸塘,迎水的上水闸塘小,出水的下水闸塘大。这两座闸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在大运河上巍然屹立。

有位网友还向小编描述了大闸口过闸的情景:“站在清江大闸上向东看,下游的大木船装载着货物,逆流而上。过去都不是机动船,行船全靠人力撑船,因为水流湍急,靠人力无法前进,人们就发明了绞索。船头系着一根钢索,通向河岸,连在绞关上,绞关由4个壮年男子像推磨一样转着推。只见木船在运河中心缓缓上行,当木船行到闸门附近的时候,水流更急,左边一个浪头打过来,船头就向右歪,右边一个浪头打过来,船头就向左歪,闸门十几米高,都是坚固的条石砌成的,万一撞上去,就会船毁人亡,大家都捏着一把汗。当木船进闸的时候,闸上闸下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木船过闸50多米,行船平稳了,大家才松了一口气。而西边驶来的一条大木船下行过闸时,水手上身裸露,手持长篙,立在船头,两旁几个水手提着棕榈圆球。如果木船要靠近闸墙,用棕榈球一隔,木船就不会撞到闸墙上。快到闸门口的时候,突然遇到一个大漩涡,船失去控制,木船直向闸墙冲去,岸上的人都大声惊呼危险!说时迟那时快,只见站在船头的水手,把长篙在闸墙上用力一顶,船头立即改变了方向,船象箭一样向闸门冲去,瞬间大船从闸门下穿过,岸边人群齐声欢呼,拍手叫好。”

如今走在里运河畔,石码头的标志依然呈现在眼前。承德路南北段,北起健康东路,南至御码头桥。由于这一段路南端曾建有石阶码头,故称为石码头。石码头街始建于清雍正六年,初建时,这条南北小街虽很狭窄,南来北往的官员、商人和旅客都要在此舍船登陆或下马上船,有“七省咽喉”、“九省通衢”之称,名扬全国。旧时石码头一带,骡马车行、旅馆饭店密布,热闹非凡。如今夜色中,还有游船静静驶过码头……

水门,在今水门桥南端略偏东。过去水门外有一石级码头,挑夫都从这里挑水,居民也都到这里淘洗。紧挨水门有一条小巷,叫水巷。水巷向南是观音寺巷,它与繁华的东西大街相通。水门有专人看管,早启晚闭。站在码头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对岸“车辚辚,马萧萧”。正对面叫马头路,向北有一条通向八面佛(今淮海广场)到达王营的黄土路。其实,从城里到城外、由从城外到城里,都得向东绕道走清江大闸。清康熙年间在城北门口设过桥船以收验船税。直到年,北门口才有了绞拉桥,从此进出又多了一条通道。解放后,清江大闸、北门桥先后改建成了钢筋混凝土桥。但绕道而行的尴尬状况仍未改变。年前,水门码头附近仅设有摆渡。年国庆前夕,一座新颖雄伟的水门桥横跨里运河两岸。年,水门桥再次拓宽改造,成为淮安里运河上一处建筑文化景观。

类似以上与地名相关的故事,大家都可以在《淮安地名史话》一书中寻得踪迹,该书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先生作序。全书9个章节,共收集了个历史地名,包括淮安历史上著名的山川聚落、建制沿革、公署古楼、园林码头、寺庙祠堂、故居古墓等等。全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淮安悠久历史文化神韵和人文风貌。根据计划,该书本月底前将在我市各大书店上架,还将拿出一部分免费赠送给我市各大图书馆及学校,供广大市民朋友借阅浏览,全方位认识自己的家园,从而传承大淮安的历史文化,延续文脉,推动历史文化保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zw/1078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