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淮安运河文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习总书记关于建设运河文化带的有关指示,对我们的运河文化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想,其中也包括对我们运河文化的研究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方法往往与研究对象有着一种相互的辩证关系,所以,在谈研究方法之前有必要先略谈一下研究对象——运河文化。
01关于运河文化1.运河文化的特点。大运河从历史而来,仍然在流动开放着,仍然是一种活态的文化,这可以说是运河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特点。
2.运河文化的内容。运河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看,而最重要的角度或许还是“时间”,即从运河文化的历史分期去看。如果我们把隋当作运河的确立期,那便可以把唐至元当作一个时期,再把明清当作一个时期,近代以来则可算一个时期,现在则可以说是一个新时期的开始。当然这个分期只是粗略的。可以说,运河文化在各个时期,内容是有连续的,但各个时期的内容却又有许多重要的不同。而明清则可以说是运河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明清两代皇室都设在北京,运河成了黄金水道,成了经济的动脉,漕运、漕船、漕粮……以及漕运对国家经济与政治的影响,对两岸城市与人民生活的影响,都非常巨大,运河文化在这一期的内容也是历史上最为丰富的。
3.运河文化的意义。研究运河文化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运河的变迁与发展,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因为运河文化现在还是开放的,活态化的,因而,研究运河文化还可以也应该召唤着我们创造运河更美好的末来。习总书记关于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指示,正是就这方面而言的,意义非常重大。
4.关于运河淮安段。不去说得太远,淮安在唐宋就是运河边上的重镇,在明清则更成为漕运之都。运河文化在这里可以说体现得非常典型。研究淮安段的运河文化,我以为有两点要特别注意:一是运河淮安段是整个运河中的一段,要有大局观。这也就是说,研究运河淮安段,要把它置于整个的运河文化的大背景中。甚至置于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中,这样许多问题才能理解清楚。其次,运河淮安段又是整个运河中的重要的一段,还要把它的特点研究出来,以丰富整个的运河文化的研究。就运河淮安段谈运河或淮安,从研究上讲,容易坐井观天,沾沾自喜;而以运河代淮安,研究则容易流于空洞浮泛。下面,我所说的方法论问题,也主要是就运河淮安段的运河研究而言的。
02关于方法论
根据研究对象的情况与特点,运河淮安段的文化研究,我以为大致可以有四种研究方法:
1.实地考察或田野调查的方法。“纸上得来终觉浅”。实地考察是非常重要的,它对当年史料的还原与判断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如淮安是全国水系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没有实地考察或田野调查,对淮安历史上水系的变化与关系,是不容易搞清楚的。再如运河船工号子,文献上多有提及,但如不实地深入调查,就找不出真正的船工号子的内容。实地考察不能走马观花,要深入细致,才能真正有所得。
2.文献研究的方法。这方面淮安已经做了许多工作,但还有许多的相关文献还有待于进一步整理与研究。文献是历史的记录,也是历史的“家”,整理文献非常重要,它是了解历史,是回历史的“家”,而让文献与实际相参证则是一种正确的研究方法。在文献整理中还有一个问题,这就是要文史并重。史书固然重要,文学也很重要,前者更多是事略与数据,后者则更多是民情与风俗,陈寅恪当年研究唐史,以诗证史,诗史互证,就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如在一些旧小说中就有很多对当年运河风情的生动具体的描写,就像马克思当年在谈巴尔扎克小说时说的,他的小说提供了比统计学家提供了更多具体生动的东西。研究运河淮安段的历史文献,必须注意文史互证,这样历史的面貌才能真切而丰富起来。
3.理论思辨的方法。历史研究不只是收集史料,对史料,我们不仅需要有一定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对它的现代性的理解,也就是说要有史识,要有研究者的主体意识,这就是我所说的理论思辨的方法。如我们谈论明清淮安段繁华的文章很多,但却很少有从中国历史上市民社会的角度,对这些加以理性的认识与理解,这就使得我们的有些研究就好像是在拉家常,缺少思想深度。再如,对淮安明清古典式的繁华如何认识,我与诗人赵恺都在许多场合强调,这是一种过去的传统式的繁华,而现代的淮安要创造新的繁华。其实,我们的乡贤著名剧作家陈白尘早就在他的著作中感叹过!研究历史要有现代意识,要有主体意识。这也就是说,要从传统考据学走向现代解释学。
4.文化创意的方法。文化创意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也是一门很时兴的学科,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它强调文化资源的转换与创造,注意文化的产业化。对我们现在创建运河文化带,这种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可惜,我们对这方面重视得非常不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们搞了一些文化项目,但对有关文化资源的了解非常有限,找不到特点与亮点;其次,我们对文化资源的创迼性转换处理得不够,美学严重地缺位,同样也使我们的文化项目没有特点与亮点。我们这方面的研究不是没有,而是水准不够。
当然,研究方法是没有高低之分,都有其特点,都有其长处,但是,在强调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今天,我们运河文化淮安段的研究,必须要有一种方法论上的自觉,只有充分注意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与协调性,我们的运河文化研究才能够真正适应习总书记关于建设运河文化带的指示精神。
2018年11月
(原载《淮安社会科学》年12期)
往期回顾:
说淮安
淮安河渠志
说淮安
淮安历史文化的精神
说淮安
长河掠影——淮安历史文化文化漫谈
投稿邮箱:hazxwsw.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xz/10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