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怎样读懂陶行知中国教育报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永新(中)、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左)和北京市语文教研员连中国畅谈“今天,怎样读懂陶行知”。本报见习记者孔萌摄年6月6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题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以赤子之心,开创了试验农村师范的先河,成为平民教育的领路人;他以教育救国,不断为中国教育探新路。年10月18日,是陶行知先生周年诞辰纪念日。为纪念陶行知先生,探寻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影响和启示,中国教育报特邀北京市语文教研员连中国为主持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永新、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为嘉宾,畅谈“今天,怎样读懂陶行知”。扎根中国田野办教育,为“双减”赋能“穿越时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在当下仍有重要意义。”朱永新说。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思想,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时间、空间,要培养“真善美的活人”。这与当下“双减”政策不谋而合——让孩子从单纯的课本中解放出来,将孩子推入大自然、大社会,变成立体、开放且生动的“活人”。杨瑞清认为,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解放”更多的是孩子心灵的解放,他强调要引导孩子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成为生命的小主人,让孩子自觉地成长。其思想最大的价值在于引导我们走教育现代化之路,对于我们办好今天的教育,特别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学校带孩子们走出校园,体验茶园、红十字会计划等活动,认识了更真实的自然与社会,这也是在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主张。朱永新介绍,作为一名人民教育家、平民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陶行知先生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全中国人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为此,他扎根在中国的田野上,亲自办学校,用脍炙人口的理念、诗化的语言,击中人心。他所创办的乡村教育,为乡村振兴铺路,成为改造民心的途径。“我始终被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情怀深深感染着。”杨瑞清表示。在40年乡村办学之路中,陶行知先生曾掀起扎扎实实的乡村教育运动,推动了乡村教育的发展,特别创造了师范教育和创造教育,贴近生命、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构建了教育大格局。“教学做”合一,教师要成为社会改造家作为新时代教师,如何践行“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实现更内在、更本质的推动,成为“青年陶行知”式的教育中坚力量?“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素养和能力为中心,而不单单以知识和考试为中心,要能够看到超出‘分数’本身的东西,才能获得好分数。”朱永新说,好教师最根本的是要有社会改造家的精神,正如陶行知先生的教学逻辑先是“做什么”“教什么”,最后才是“学什么”。教师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xw/154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