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圆圆淮安人那些古老而又经典的元宵
?
后天就是元宵节了。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民俗专家陈瑾称,淮安人过元宵的传统可上溯至汉朝。汉代淮城平时都实行宵禁政策,只有元宵节,才弛禁前后各一日,可见当时淮安人民视元宵节为一个重要的节日,而元宵当天居民大多会彻夜戏闹、娱乐、联欢。纸扎的兔灯分外明究竟正宗的淮安元宵节是怎样过的呢?有哪些民俗,哪些讲究?本报记者特地请教了老淮安人毛凤岭老先生,这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回忆起儿时淮安元宵节的民俗民风,那真叫一个有味道。
毛老记得,小时候爷爷奶奶、父亲母亲都会扎花灯,特别是兔子灯。五光十色,玲珑有趣。家里还会在元宵节前扎许多兔子灯到庙会上卖,赚点小钱贴补家用。“在我印象里,那时候村子里家家户户都会扎兔子灯的,他们用细竹篾编扎成兔子的轮廓,然后用铅丝固定,都是竹篾编灯;用光涟纸粘贴在竹篾上。那个年代没有电灯,到了晚上,村子里流光溢彩,充满了过节的气氛。孩子们就到处跑到处比,看谁的兔灯漂亮。”今年,毛老又扎了一个简易的兔子灯,主要目的是检验自己是否还记得这门老手艺,也是回忆逝去的童年。亲手制作的汤圆,才有正月十五的味道家住清浦区新民路上的王阿姨世居淮安,每年元宵节,王阿姨都会自己动手准备一些元宵。“我们淮安人都把元宵叫做汤圆,淮安人爱吃的都是甜口的汤圆。”
王阿姨称,小时候年年都看父母精心制作过年的汤圆,自己成家以后,对流程熟稔于心的她,一直保留着元宵节手工制作汤圆的习惯。“淮安人最常吃的是一种芝麻猪油馅的汤圆,做法还是有一定的讲究的。”王阿姨称,这种汤圆的亮点就在馅的制作上,一般会将猪油切成丁,然后拌上碎芝麻和白糖,最后再包进和好的糯米面中搓成汤圆。“煮好了以后轻轻咬一口,可以看见蜜汁汁的馅,那味道更别提了,香甜得能让人咽下自己的舌头。”“虽然现在副食品丰富多彩,冷冻汤圆的花样也是各种各样,但是我还是愿意在元宵节自己做汤圆,好像那样才能吃到正月十五的味道。”王阿姨说道。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八的落灯面越长越好关于元宵节,淮安有一个习俗,那就是“上灯圆子落灯面”。在过去,正月十三为上灯日,在这一天,人们会把扎制的灯笼挂在廊檐下,谓之“上灯”,这一天是要吃汤圆的;而到了正月十八这天,人们便会把灯笼取下,谓之落灯,这一天的主食则是面条。
“上灯圆子寓意团团圆圆,落灯面寓意顺顺畅畅、长长远远。”家住清浦区人民社区乐园小区4幢的86岁老人洪茂兰说,过去人们对这些特别讲究,那时家家户户都会动手搓圆子,擀面条。“圆子越圆越好,面条则是越长越好。”元宵节吃汤圆这一习俗仍然延续至今,而“落灯面”却逐渐被人们遗忘了。“在过去,这顿面却非常重要。”洪茂兰说,正月十八落灯后,标志着过年结束,人们正式结束过年的吃喝玩乐,开始回归日常的工作。“在人们看来,吃过落灯面,在以后的工作中就会顺顺畅畅,做生意的则会长长远远。”虽然现在的年轻人不怎么讲究了,但是她附近的大部分老邻居仍然保留着这一习俗。用子弹壳换麦芽糖吃淮安人对于正月半是非常重视的,因为它是年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而元宵节的重头戏之一,就是逛庙会。毛老的老家在原称为淮阴县的城南乡码头区三元村。元宵庙会的人潮,就从他所在的村子一直延伸到位于现在码头镇的奶奶庙。
庙会上自然是少不了好吃的,印象深刻的就是麦芽糖。那时候的麦芽糖是一整块,像一盘豆腐一样放在一块大的木托盘上,用镰刀头来切,切不动,就用类似锤子的东西砸镰刀背,现在学聪明了,打散了卖。那时候其实多数情况下不是花我买麦芽糖,而是用旧东西来换。毛老记得小时候时,抗日战争刚结束不久,村子里还有很多战壕,有时候他就拿着䦆头到战壕里挖弹壳,有时候能挖上百个弹壳,然后把它们带回家里,想吃麦芽糖了,就拿出几个弹壳来换。家家送香给土地爷元宵节不仅仅是农人享受一年最悠闲的时光,也是感谢天地神灵保佑的答谢日,为了感谢老天爷去年的慷慨,祈求新年里的丰收,农民们自是要孝敬孝敬土地老爷。元宵节那天一大早,家家户户就要到土地庙给土地爷送香,一时间土地庙前的香埋得里三层外三层,那天土地老爷也着实乐呵了一把。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jji/6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