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淮安端午习俗

老淮安人过端午是有讲究的,历史上老清江是个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人将全国各地的风俗都带到这里。因此全国各地关于端午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菖蒲、吃鸭蛋、带绒线香囊、喝雄黄酒、挂钟馗像的风俗,在淮安都能找到。其中也有一些淮安特色的风俗,比如,老清江人其实配雄黄酒不是用来喝的,多数是蘸在筷子上点到小孩的嘴巴、肚脐上。一边点,一边还要念念有词,大概意思就是“雄黄封口,小虫进不去”。当时人们希望通过此举,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地度过夏日酷暑而不得传染病。据现代医学看来,用这种方法确实有一定的杀菌预防传染病的效果。

另外,小孩挂香囊和鸭蛋也有讲究。女孩挂香囊,男孩挂鸭蛋,鸭蛋络子都是长辈编织的才好。端午期间,孩子们胸前挂的五颜六色,非常好看。女孩们的香囊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佩在胸前,香气扑鼻。男孩们调皮,加上古时候经济不富裕,鸭蛋都要“斗”着吃。孩子们各自拿着自己的鸭蛋,用小头对撞。被撞破的为输家,完好者为赢家,赢家可以和输家分吃撞破的鸭蛋。一群孩子在端午节时将鸭蛋斗着吃,每天斗一次,大家能吃好多天。

老清江过去赛龙舟风气很盛,在《地方志》上明确记载,现在清江大闸就是过去赛龙舟的起点。每当赛龙舟的时候,里运河两岸的围观者山呼海啸,万人空巷。当时的清江大闸是全国闻名的危险航道,在这里赛龙舟的惊险激烈程度也是可见一斑。现在清江大闸端午赛龙舟的胜景已经多年不见,想来还是很令人神往。

现在每年的端午节,我们淮安的老百姓家家户户头一天晚都用芦叶(亦称粽叶)包粽子上锅蒸煮,待第二天早上吃。往年就用纯糯米包粽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在糯米中掺以红枣、赤豆、咸肉等,以增加其美味。我们家吃的粽子形状多是三角棕,也有小脚棕和斧头棕。端午节早上人人吃粽子,有的人家蘸白糖吃粽子。同时于清晨在家门口屋檐下挂艾和菖蒲。艾多节,似钢鞭高悬;菖蒲犀利,形如剑,挂它们以避邪。又以雄黄、粽子、红糖、黄瓜、红辣萝卜片、咸鸭蛋放到托盘中置于太阳下晒,谓之“晒正午时”。晒过的东西吃下,老人说可保一年平安。中午都有较为丰盛的午餐。除鸡鱼肉蛋外,必吃苋菜(亦称早菜),最好是红苋菜,以及黄瓜、片粉、红辣萝卜。午时,家中成人还饮雄黄酒。不能饮酒的小孩妇女就用晒过正午时的红罗卜片蘸上雄黄粉吃。传说,吃饮上述东西一年肚子不疼。

端午挂艾和菖蒲除避邪外,其实这两样东西连同雄黄都是中药类,有祛毒、除蚊蝇、病菌之效。家中挂艾和菖蒲凉干了以后煎水洗浴,还可以治湿疹。午后,年年端午过后,都用此法洗身一次。

端午节另一个习俗,就是五月初六带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吃馊粽子(其实不馊)。因为隔了两宿回家吃的粽子,故称吃馊粽子,古称“接女归宁”,所以端午节又称女儿节。其实这些习俗都是古人流传下来的。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的文化底蕴,即使端午节的这些习俗,都有文字记载。如东汉应劭在《风俗道义·佚文》中就记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令人不病瘟”。蔡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述道:“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红年乃消。”明代沈榜《宛署杂记》中说:“燕都自五月初一日至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各归宁,俗呼是日为女儿节”。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jji/635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