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风俗关于淮安灯谜,你能不能说出个
灯谜是谜语的一种,即将谜条书写在彩灯之上,故名。又称为文虎,所以猜灯谜又称为射文虎,它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主要娱乐形式之一。据考证,这种娱乐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隐语”与“瘦或廋辞”,至宋代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灯谜,而明清时期则广泛流传于汉族民间社会之中。
淮安灯谜的最早起源现已无从知晓,不过我们从淮安城的灯市及观灯活动中,似乎可以窥察出其中的端倪。在淮安河下镇茶巷中,有一座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古天兴观,据说在清咸丰年间捻乱之前,每逢正月古天兴观的灯景相当繁闹,尤以其后殿之中的温石琉璃灯为重。除了古天兴观之外,吴玉搢在《山阳志遗》中回忆了他幼时所见到的龙兴寺灯市景况,谓:“予儿时每正月随诸长老入城贺节,必至寺买面具、琉璃等物。自寺门至前殿,遍地老少杂还,较城外天兴观为尤盛”。从中可以看出,清代前期在古天兴观、龙兴寺等寺观周围,均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灯具市场,实为淮安城传统“庙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亦不难想见,穿梭于其间观灯猜谜之人亦不在少数,而且从西晋龙兴寺、唐代天兴观的创建时间来看,淮安城的灯市以及随之发展而来的灯谜活动的出现时间当更早。
目前所见淮安地区最早明确记载的灯谜活动,出现于清光绪四年,其标志是当时徐嘉、段朝端两位知名学者,组织创立了“隐语社”。在成立“隐语社”后的第二年,徐、段二人就选编了《隐语鲭腴》,书中所载的序言与跋文,较为清晰地绍介了该谜社创建的缘起与选谜标准等方面的内容,它可以被视为淮安谜社活动的理论指导方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响应,何绮、于绍香、黄蕙伯、薛苏台等人均曾加入该社,由此掀起了淮安地区盛行观灯猜谜的社会风气。诚如山阳人、谜家田毓璠诗曰:“芷畦蔗圃分吟席,诗谜当年盛两淮。心有灵犀一点通,春宵灯火焕天街”,“芷畦”指的是清末清河县诗人谜家刘芷香所创设的谜社名,“蔗圃”则是指字笏林、号蔗叟的段朝端,可见晚清时期除了作为淮安府治的山阳县城谜事活动较为繁盛之外,三十余里外的清河县治所在地清江浦亦有不少谜家与谜事活动,即田毓璠所说的“盛两淮”。
清光绪初年徐嘉、段朝端等人创办的“隐语社”,可能仅在淮安一地颇有影响力,而谜学大家顾震福的出现及其相关谜事活动的展开,则使得淮安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谜社重要阵地之一。顾震福,又名竹侯,号跬园,江苏山阳人。清末民初著名的文字学家、经学家、谜学家。他对于谜学的酷嗜,与乡里先辈的影响不无关系,他自幼曾师从何绮学谜,颇得其真传,并得以亲聆徐嘉、段朝端等谜家的教诲与训迪,对这两位先辈均有诗文敬之。顾震福年长之后即步入谜界,参加了全国多地谜社活动,并成为其中的核心社员。先是在上海参加“萍社”,不久归里与谜学同好组建“商旧谜社”,后来则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任教,并先后加入“北平射虎社”、“丁卯谜社”、“隐秀谜社”、“学余谜社”等。他活跃于各地谜坛数十年,当时谜界称之为“顾虎头”。现存至今的顾震福谜作两千余条,并刊入《跬园谜稿》。待其晚景之年,顾震福念及亡故谜友,遂戮力蒐辑旧友谜作成书,即载有薛宜兴谜作的《凡民谜存》、汇辑韦宗海、韦宗泗、戚逢年、徐锺恂、叶尔龄、季逢元、亢榕门七人谜作的《商旧社友谜存》,连同顾震福《跬园谜稿》,合刊为《跬园谜刊三种》,它们对于研究清末民国时期淮安乃至全国范围的灯谜史具有重要价值。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jji/6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