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与淮安的六件事

●●●

周恩来总理出生于淮安,他从年1岁时离开家乡,至年78岁与世长辞,从未回过淮安。

这66年间,无数次他都十分思念淮安,他一生都对故乡情深意笃、魂牵梦萦。周总理一生不回淮安,却从这六件事体现出他对家乡的关心。

01

开国第一宴选用淮扬菜

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后,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北京饭店设宴招待各界代表,被称为“开国第一宴”。“开国第一宴”共有头菜一道、热菜八道、冷菜八道、点心四种,邀请了当时北京有名的淮扬饭庄——玉华台的朱殿荣等9位来自淮安的淮扬菜大师前来掌勺,他们使出拿手绝活,做出的淮扬菜肴让嘉宾们交口称赞。

淮扬菜

根据CCTV4播出的《国家记忆》报道,参加“新中国第一宴”的中外宾客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兼顾大多数宾客的口味,周恩来总理亲自决定选用兼容南北菜系之长、适合大众口味的淮扬菜。朱殿荣儿子朱治君的徒弟张玉珠说,开国第一宴如何定下采用淮扬菜,是毛主席说了“用恩来的家乡菜”还是周恩来亲自决定使用淮扬菜,这一点已经无法考证,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没有周恩来的家乡是淮扬菜发源地这个因素,举办国宴是不会选用淮扬菜的。

0

治理淮河

周恩来担任新中国总理后,淮河是他亲自过问治理的第一条大河。他曾深情地说过:“生于斯,长于斯,渐习为淮人;耳所闻,目所见,亦无非淮事”。

周总理亲自过问治理淮河

年8月淮河发生洪水,周恩来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在京召开了首次治淮会议,商讨治淮大计。当年10月14日,周总理亲自签署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提出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之后,我国开始了治理淮河的伟大壮举。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周总理对每项治淮工程建设都给以无微不至的关怀,亲自主持制定了治淮工程的宏伟蓝图,决定了一系列骨干工程。在周恩来部署下,到一九五一年七月二十日,根治淮河的第一期工程胜利完成,初步解除了水患威胁,并为以后的全面治理与开发打下了基础。

03

亲切接见家乡来的副县长

年6月,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同志受托赴京向周总理汇报淮安县工农业生产情况,受到了周总理的热情接待。由于周总理怀念家乡,与王汝祥县长初次谈话就超过了四个小时。谈话中,周恩来深情回忆起童年在故乡的趣事,他眼睛湿润,感慨万千地说:“我何尝不想回去看看!”

周恩来在送给王汝祥的日记本上留下手迹

王县长在京期间,总理见他身体瘦弱,医院检查了身体,还陪他游览了北京名胜古迹,并与他在天安门合影留念。

04

为《淮安日报》题写报头

建国后,中共淮安县委创办了机关报《淮安报》,王汝祥县长在向周总理汇报淮安工作时,说到淮安县委打算把周二刊《淮安报》办成日报,想请周总理给题写个报头。周恩来听了笑着谦虚地说:“我不会写字,怕写不好。”经王汝祥一再请求,他才诙谐地说:“既然是‘父母官’的吩咐,我也就只好遵命了”。

为淮安日报题报头

几天后,王汝祥再去见周恩来时,周恩来拿出了6张他写在宣纸上的《淮安日报》4个字的报头题字,对王汝祥说:“老王,报头的字我给你们写了。我字写得不好,你们随便挑一张将就用吧。”王汝祥端详着周恩来那隽永秀丽、浑厚有力的墨迹,十分激动,把6张题字都小心翼翼地收好带回淮安。

《淮安日报》从年10月1日改版一直到如今成为地级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一直使用周恩来题写的报头。

05

飞机上眺望淮安

年的1月,周恩来在一次乘飞机返京时,天气特别好,万里无云。当快飞临淮安上空时,周恩来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不顾飞机的颠簸摇晃,踉跄着走向驾驶舱。周恩来进入驾驶舱后,对机长袁桃园说:“小袁,快到淮安上空了吧?能不能拉下一些高度让我看看老家?”袁桃园一听,便明白了总理的意思。说着,副驾驶把座位让给了总理,袁桃园机长很快降低了飞机的速度和高度。周恩来就低下头,神情专注地看着机翼下的故乡淮安。也许他怕打扰机组人员的驾驶,也许他已沉浸在对故乡一桥一巷的回忆。

淮安航拍老照片

周恩来只是看,没有说一句话。当飞越淮安上空,袁机长问总理要不要再盘旋一周,让他仔细看看时,周恩来摇了摇头说:“不用了,那又要多费油了,我们还是赶回北京吧。”周恩来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好久也没有说一句话,似乎完全陷入对童年时代故乡生活的深深回忆……

06

平家乡祖坟

周恩来曾出钱让淮安当地平掉祖坟,“我家有一点坟地,落在何方,我已经记不得了,如淮安提倡平坟,有人认出,请即采用深葬法了之,不必再征求我的意见,我先此函告为证,个人家事,麻烦你们甚多,谨致谢意,顺祝健康!”年6月9日,周恩来亲笔给时任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及淮安县委写信,希望当地平掉周家祖坟。

周恩来祖茔地

年春节前一天,即农历除夕,在周恩来的一再要求下,当地将周祖茔地上的7座坟全部平掉,现在已看不到一座坟头,就是一块平整过的与农田无二的土地,在政府进行保护之前,一直是蔬菜地。

“我何尝不想回去看看!”

一直以来,

周恩来的崇高精神和伟大人格,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国人,

虽然他衣锦并未还乡,

但淮安人民没有忘记他,

他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

(来源:《淮安档案》)

《干部之友》投稿邮箱hagbzy

16.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zw/101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