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知多少

白癜风是否可以植皮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130829/4246792.html

?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多数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

传统节日与农耕文化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传统节日,像清明、端午、中秋等都有了假期。我认为这是提倡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引起了国家高层领导人的重视。

其实,这些民族传统节日,应该说同现代城市市井不发生关系,都是早期农业社会遗留下来的习俗文化遗产。或者说只是农耕时代留下的文化遗产。中国农耕文化的习俗博大精深,就像农历历时、农历二十四节气以及春节、除夕、端午、七夕、重阳、腊八等农令节日都很具科学性,是我们祖先一种伟大精神的总结和创造,几千年在民间流传力量是很大的。对于这种创造不得不承认它是很特殊的神奇,在全世界独一无二,对于这种民俗文化成就完全可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习俗文化,历朝历代都有好多人在进行精心研究,也在不断完善而更具科学性。民俗学家们通过研究和分析,认为民俗科学最初形成并不是历代科学家所为,不是历朝帝王将相创造,也不是儒家学派书香发现,而多是民间文化的积淀,多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总结,多是生活现象规律的结晶。

社会越来越现代,已越来越向城市化发展,我真怀疑眼下的城市居民,包括那些生活在都市的官员、学者等各种非农人,如果不是听各种媒体的官方宣传,他们还能知道多少农业社会的知识?还有多少农业社会的感受?早就离农业社会而远去。当然这里还没有牵涉到古老的农耕时代农业劳作、农业气象、农业收获、农业习俗。对于一些很特殊的农业社会节日他们当然也很是渺茫,只能是人云亦云地跟着、随从,而有好多人还有这样单纯的观念,认为眼下法定假日多了,认识这些节日的目的也就是轻松地度假,至于假日的意义才不去管它呢。

其实,按照对农业社会的追溯,这种民俗节日与假日根本就没有联系,或者说假日与节日本是两种不同概念。也许早年农民过农令节日要比如今市井人虔诚得多、清纯得多。

记得那是一九五七年,我才虚六岁,算是刚有鲜明记世。那年中秋正好在秋收时段,那时属高级社,一个生产组的农社社员都主动集中在打谷场上,在皎洁明亮的月光下,放鞭炮,摆祭台向月亮爹爹月亮奶奶敬月饼,然而都参加秋收劳动,连我那年迈的外婆都拿起农具,推堆积的稻子,劳动力都掼稻把,连我们这些刚懂事的孩子都参加轻微劳动。外婆说这一晚不做事对不起月亮爹爹月亮奶奶,老牛在稻场上打场,石老伯的“哩哩声”清脆而又响亮,和着远近好多“哩哩声”此起彼伏。那一夜都是到月亮大歪以后大家才依依不舍回家。请问如今城里市井人能理解农民在这丰收节的喜悦吗?

对于农历节日问题,目前虽然经过社会宣传的渲染,有一些节日已为广大年轻人所接受。人所共知的节日,他们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像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四大节会随着放假例行,也相应被市井人理解。但一般人对这些节日习俗知识还不了解。春节团圆加之春晚的轰动,还有年夜饭的筹办,应该说这是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其次是清明,现在城里人特别相信祭祀祖先、春游,清明假定下来后,那两三天交通最拥挤,至于端午和中秋就没有那么神圣了。不过海外游子台海华人同胞对清明和中秋是一样讲究,因为他们思念家乡,要寻根问底,如果不是国家对这些节日通过放假的提醒,可能好多国人对这些民族传统节日都有所淡忘。

但对于其它小节日,除了地方搞一些民俗活动以外,基本也不轰轰烈烈。像元宵节、七夕、重阳、除夕、七月半等等。那是文革大破四旧,把好多民俗都认定是四旧复辟,那时连春节都过革命化春节,都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一切祭祀活动被禁止,都属于封建迷信,这样就有好长一段时间这些民俗气氛相对淡化,再说年轻人多受现代及西方思想影响,都不再重视这些老古董了。

其实,这些民俗传统节日多是沿袭千年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应单单就放假休闲去理解它,应该了解它一些很丰富的民俗内涵。农历二十四节气的设置都具有较深的自然科学哲理,是自然节令标志,像“惊蛰”、“芒种”、“处暑”、“白露”、“大雪”等都是自然气象和农事时令的交代。民俗学家还有好多的研究,把当年农耕文化予以传承和继承。其实这些都是应该提倡的,生活现代化、建设现代化,这些农耕文化的自然现象已经濒临消失,这些也就成了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绝迹,人们再去追溯乡野人文历史就比较困难了。我们千万不可忘记老祖宗啊!

不过如今的都市年轻族模仿西方生活倒很是积极,他们对西方有些节日很重视和信仰,其实像“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还有一点纪念意义,像“情人节”、“愚人节”、“光棍节”等等我认为都是虚设,只是一种纯时尚罢了。我们不反对与西方文化接轨,但还是提倡不能忘记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希望如今年轻文化人能尽量介入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这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会大有好处。我相信如果多了解这些知识,大家也就自然会想到如何发扬和继承优良传统了。

——年有感于白马湖畔渐晴斋

桑野就耕父,

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

共说此年丰。

淮上会

中国民协会员

南闸民歌省级非遗传承人

江苏省非遗保护协会会员

淮安区民协主席

淮安区首届文化艺术名人

作者:金矿

往期相关文章导读

大年初一架松门

正月初五接财神和圆坟

淮安端午风俗

旧时淮安中秋节

七夕

海棠情深的爱情故事

又到元宵节,想起那些灯儿

去闻思寺喝一碗腊八粥

淮上会

淮安文化·教育故事·生活感悟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yw/94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