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名人吴棠错送银两慈禧报恩
清江浦、吴棠与慈禧太后的故事
吴棠(.8-.7),字仲宣,号棣华,盱眙县三界市(今安徽明光市三界镇)人。
清道光二十九年()以举人大挑一等授淮安府桃源县令。咸丰元年()调任淮安府清河县令。二年署邳州知州,三年初回任清河县令,防捻有方,声威大振。咸丰十年补徐海道,十一年擢江宁布政使兼署漕运总督。同治二年()实授漕运总督,三年升两广总督而不果行,五年调任闽浙总督,七年调任四川总督,十年署成都将军。光绪三年()逝世于任上,是晚清一位很有能力的封疆大吏。
吴棠在清江浦一带前后达16年之久,这里关于他与清江城、与慈禧太后的故事流传最广。
清代的清河县治所清江浦,作为黄、淮、运河的交汇处,作为黄、淮、运河治理中心,全国漕船制造中心,漕粮转输中心,官署如林,有“官比士民多”之誉。同时,清江浦是南船北马交替之地,号称“九省通衢”,商旅云集,百货山列。石码头一带,大闸口上下,更是官商客旅送往迎来的必到之所。这里演绎了多少有趣的故事,清河县令吴棠误送银两给慈禧太后的故事,就发生在清江大闸口南岸下游泊船的地方。
慈禧太后乳名兰儿,她的父亲名叫惠徵,曾为安徽侯补道员,因时运不济,好几年未得补缺,经济紧张、生活艰苦。吴棠与惠徵友好,常常解囊相助。兰儿十岁之时,便受吴棠极口称赞,还给过二两白银作为见面礼,此后兰儿常在吴寓往来。吴棠夫妇关怀体恤,常予赠品。
清咸丰元年初,吴棠调任清河县令,住到了清江浦的县衙里。惠徵却未得升迁,忧劳成疾,无钱医病,病殁安徽。惠太太带着二女一子,束手无策。因弟妹皆小,兰儿哀求于旗人官员,方凑集好几两银子,买棺殓父,雇舟扶柩回籍。途径清江浦,兰儿与母相商,挤出些许银两,令船工上岸购物。
再说吴棠出任清河,并没有听到惠徵的死讯。恰巧有一位安徽副将,死在任上,丧船经过清江浦,吴棠得到消息,急忙派人前来送礼赠银。因为这位副将与吴棠为莫逆之交,吴棠本来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全靠此人帮忙,才陆续得到好差使。调任清河,也是此人暗中出力。
差人来到清江浦泊船处,朗声寻找安徽丧船,兰儿猛然记起吴棠,出面应答,差人误认此船,入船行礼,奉上白银三百两,惠太太转悲为喜,兰儿回书写一个“谢”字,落款“孤子桂祥泣血稽首”,交给来人带回。惠太太前因缺钱,购物甚少,此时获银,又遣船家续购,正要开船,差人赶来叫停,说是送错了银两,兰儿又写一条,令船工和差人一起前去说明情况。
原来先前谢书中“桂祥”二字,乃是兰儿幼弟之名,吴棠没有记住。见差人送错银两,勃然大怒,责令差人追回赠银,幸亏幕友策划,才令差人再来搞清情况。吴棠得知真情,也觉应予馈赠,虽然多费了银子,索性将错就错,来到泊船处,登船吊丧,又取出一些银两,给桂祥作零花钱。惠太太与兰儿千恩万谢,送至岸上。
兰儿有了此银,不仅不用担忧父亲的丧葬之资,而且也免除了好多旅途困顿之苦。兰儿对弟妹说:“他日我们三人当中,如有一人得志,决不能忘记吴公的大恩大德。”
也就是在这次回到北京城后,兰儿即被选入宫,先为秀女,得幸之后被咸丰帝封为贵人、懿嫔,咸丰六年因生龙子(后来的同治皇帝)被封为懿妃,次年进为懿贵妃。时咸丰帝有病,很多奏章都由懿贵妃帮助批阅,其间,暗中帮助吴棠。咸丰皇帝病死时,同治皇帝年仅6岁,懿贵妃被尊为西太后,与东太后两宫垂帘听政,其实是西太后(后又被尊为慈禧太后)掌控朝政。吴棠更不断得到升迁的厚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yw/9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