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面的淮安景点介绍苏皖边区政府旧址
苏皖边区政府旧址这里是解放战争初期中共领导下的华中解放区的中枢所在,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路边一对石狮子很是威武,再往后临街耸立着青砖黛瓦建筑的门楼,简朴大方。门额上8个红色大字,由老革命家、当年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题写
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年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纪念馆,经过-年的改扩建,现在布局甚是广大,占地面积余平方米,展示面积多平方米,展陈区域由5个部分组成:一是苏皖边区革命史陈列,二是李一氓生平事迹陈列,三是刘瑞龙生平事迹陈列,四是苏皖边区政府领导人和部分厅局办公场所原状陈列,五是苏皖边区政府交际处原状陈列。
走进苏皖边区政府旧址门楼,右手边(北侧)一座漂亮宽敞的院落,由数幢二层楼房连通,构成了4个天井小院。这里是年建成开放的新陈列馆,现在布置的是“苏皖边区革命史陈列”,共有6个部分的展览。院门两侧挂满了各种牌匾,比较醒目的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三级博物馆、江苏省优秀博物馆、江苏省园林式单位、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等。
第一进院落四方四正,迎面是展览的序室,正中安置着苏皖边区党政军主要领导人群雕,众人身影浮现于射灯下,无言伫立,令人肃然起敬。
苏皖边区党政军主要领导人群雕
(左起)第一排:粟裕、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曾山、刘晓
第二排:方毅、季方、李一氓、刘瑞龙、韦悫
第三排:田丰、张爱萍
年9月,新四军光复淮阴城,以古称“清江浦”更名清江市(今淮安市主城区清河、清浦两区)。此时抗日战争刚刚胜利,新四军创建的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个抗日根据地已经连成一片。年10月,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在淮安城(今淮安市淮安区)成立。10月29日,苏皖豫各解放区负责人、各行政区参议会负责人、各界代表联席会议在清江市召开,决定成立苏皖边区政府,推选负责人:主席李一氓,副主席刘瑞龙、季方、韦悫、方毅,政府委员张鼎丞、粟裕、邓子恢、谭震林、曹荻秋等27人,政府内设16个厅、局、处。
苏皖边区政区图(.11)
苏皖边区政府,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区的民主联合政府,于年11月1日在淮阴城成立。辖区南临长江,北枕陇海铁路,东滨黄海,西迄涡河、裕溪口一线,下辖8个行政区,计有73个县市(其中江苏50个、安徽20个、河南3个),面积约10.5万平方公里,人口多万。上图左下角方框内,中国地图东部一块红色区域标示的就是苏皖边区政府辖境,面积与中国浙江省或者韩国大体相当。
民主建设革故鼎新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以和谈为幌子,阴谋发动内战。为争取政治主动和军事机动,中共中央确立“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主动撤出苏南、皖江(皖中、皖南)、浙东等根据地,苏皖边区遂成为中共坚持华中的主要阵地。由于新四军和中共华中局北移山东,中共中央决定在苏皖边区重组党政军领导机构。
苏皖边区政府大印,铜制沉甸甸的。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机关公章都是承袭中国历朝历代官印方形印面,显示出古朴庄重。
苏皖边区政府徽章,长方形,就像现在的校徽胸章一般大小;“苏皖边区政府”6字从右往左书写;底板能看出是脱胎于中华民国国旗,红地,左上角方形蓝色内有四分之一个白日图案。当时国共合作尚未破裂,国民政府仍是中国的合法中央政府,苏皖边区政府仍是中共领导下的地方政权,其徽章采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元素不足为奇了。
边区政府成立后,统一法令,健全法制;实施“三三制”,吸纳党外精英参政议政;废除保甲制,改造基层政权;建立群众组织,壮大人民力量;拥军优属,密切军民关系,惩奸反霸,减租土改,团结了人民,打击了敌人。边区民主政治建设雷厉风行,卓有成效。
当年成立基层政权时,采取人民群众一人一票普选制,由于当时“文盲率”高,因此选取创新地采用“豆选”,也就是选民人均一颗豆子作为选票,放到自己中意的候选人身边的碗里即可。多么淳朴和直接的民主选举形式啊。今日不少地方基层政权腐化崩坏,大族强宗把持,甚至公然贿选,两相对比真是令人唏嘘。
全民抗战期间,为了建立最广泛的统一阵线,年中共策略性阶段性放弃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的主张,以陕甘宁边区为代表,代之以“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减轻地主阶级的剥削,改善农民阶级的生活并激励其生产和抗日,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同抗日。抗战胜利后,“土地改革”便提上了日程,逐渐在各新老解放区实施,没收地主多余土地,分给农民所有。
边区政府从年11月在清江市成立,到年9月因全面内战爆发而随军北撤山东。在不到一年的主政时间内,组织人民生产救灾,重建被抗日战争残破的家园,水利事业、工商贸易、财税金融、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迅猛发展,发放了大量贷款,修复了桥梁孔、公路公里,使得边区经济百废俱兴、欣欣向荣。
边区政府政治进步,经济发展,文教卫生事业也日臻繁荣。年3月18日-4月26日,中共华中分局和边区政府召开了华中宣传教育会议,确立了宣传教育工作为和平、民主服务的任务,提出了文化“走工农兵的方向”的方针。
苏皖实验剧团演出场景
年4月,华中文化协会成立,黄源任主席。协会下设文艺协会、诗歌协会、社会科学联合会、自然科学联合会、教育界联合会、新闻记者联合会、美术学会等,下属公用图书馆、美术工厂、实验剧团等。
边区政府颁布了《苏皖边区国民教育实施法》,创立了华中建设大学、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等五年制大专院校、9所中专学校、77所中学、所小学以及成人识字班和托儿所;创办了《民主建设》、《华中通讯》等十几种刊物,发行《新华日报》、《拂晓报》等三十余种报纸;创建了5所医院,各分区形成三级医疗体系。
年,国民政府先后撕毁《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和《停战协定》,对中共领导下的解放区发动进攻,爆发全面内战。边区政府成立了后方动员局,由政府主席李一氓兼任局长。同年7-8月,粟裕、谭震林指挥华中野战军以弱胜强,取得苏中七战七捷,以3万之师歼灭国军5.3万人,取得解放战争中首次大量歼敌的胜利。9月,边区政府北撤山东,华中野战军两淮保卫战后弃守两淮,10-12月两次涟水保卫战,12月与山东野战军共同发起宿北战役,歼灭国军三个半旅,对扭转华东战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坚持敌后解放华中
坚持苏皖边区敌后斗争的党政军领导人与华中支前司令部组成人员群雕
(左起)第一排:曹荻秋、管文蔚、陈丕显、韦国清
第二排:吕镇中、陈国栋、贺希明、李干城、万金培
年1月,苏皖边区全境沦陷。在华中分局和稍后组建的华中工委、华中行政办事处、华中指挥部、苏北兵团的领导下,边区军民不屈不挠,坚持敌后斗争,不断收复失地。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苏皖边区全力支前,并抽调大批干部接管苏南,为战役的胜利和华中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军北撤后的苏皖边区,主要任务有二:前期为坚持斗争,收复失地;后期为动员兵力,支持淮海决战。英雄的边区军民胜利地完成了这两大任务。
苏皖边区政府交际处
当年边区政府办公地分南北两大部分,南部4座平房是内设机构办公室,北部的四合院是交际处,有4幢砖木结构二层小楼,用来招待宾客、召开会议。年国共签署《停战协定》,在北平设立国民政府、中共、美国三方三名委员共同组成的军事调处执行部,后来在其徐州小组下设淮阴小组,调查调停国共两军在江苏如皋冲突的“白蒲事件”。国、共、美三方代表起居、办公、会谈都在这里。交际处的四合院南楼一楼为会客厅,二楼为美方代表办公室;北楼一楼为会议厅,二楼为国民政府代表办公室;东楼一楼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办公室,二楼为餐厅;西楼上下两层均为客房。
李一氓生平陈列室
小院内外的院墙、房屋上爬满了藤蔓,绿意盎然。院门上悬挂着黑底金字的牌匾,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前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委员长乔石题写。李一氓是乔石的老领导。
李一氓(-),四川彭县人,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曾从事过军队保卫、政权建设、宣传教育、经济文化、外事外交等工作,经历丰富,充满传奇。这个名字是年他在上海从事中共地下党工作时所用的笔名,后来一直沿用。
李一氓于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笔从戎,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宣传科长;年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政治部秘书主任;起义失败后转至上海,从事中共的地下保卫和文化宣传工作;年到达中央苏区首府瑞金,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国家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部长,兼任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编辑;长征途中从事政治工作,宣传遵义会议精神;到达陕北后,短暂担任毛泽东的秘书,后调任陕甘、陕甘宁、陕西省委宣传部部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担任毛泽东私人代表入川开展统战工作;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协助叶挺组建新四军,担任新四军秘书长兼任东南分局秘书长;年从皖南事变中脱险,暂避香港,取道上海,到达苏北盐城中共华东局驻地,参与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年起历任中共淮海区委副书记、淮海区行政公署主任,中共苏北区委副书记、苏北区行政公署主任;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中共苏北区委书记、华中分局宣传部长、苏皖边区政府主席,致力于边区政权建设、经济发展和群众工作,常驻淮阴县。年后,调任中共旅大区委副书记、旅大区行政公署第一副主任。
展柜里陈列着李一氓的各种重要会议证件,包括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中顾委、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李一氓曾任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书记,驻缅甸大使,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文革”中曾入狱6年;-年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顾问;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在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上先后当选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年由陈云推荐出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还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会长、郭沫若研究会会长。
从小院门走出去,回到边区政府旧址最北的后院中,这里有李一氓同志骨灰敬洒处,还建有一座氓公亭。
年12月4日,李一氓在北京逝世。年4月27日,遵照他的生前遗愿,一架米格8型军用飞机在涟水、泗阳、淮安等地上空,将他的骨灰撒放在淮阴平原的大地上。随后,他的骨灰盒覆盖着中共党旗,安葬于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后院一处太湖石假山下,长眠于曾经战斗过的大地,有翠竹群立相伴,得其所哉。此处有石刻李一氓的一段话,算是最好的写照:“我做了我可能做的事情——谈不上什么事业。我没有对不起这个历史,也不曾辜负这个时代。”
苏皖边区政府旧址院门
苏皖边区政府院门内,一堵照壁遮住了来时的路径和内里情形。门外是横竖道路交会,一条竖道通向旧址南部院落,一条横道向东直通大街边的苏皖边区政府旧址门楼。出门右手边(西面)立着的一堵墙壁上,镌刻着毛主席语录歌《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的词曲。党员组织集体参观后,照例要在这里跟随者伴奏乐,唱一遍这首歌,重温红色经典。
年10月17日,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一文里谆谆告诫全党同志:“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穿过中庭,沿着青石砖路走到旧址南部的院落中,那里是当年边区政府部分内设机构的办公场所,还辟有边区政府第一副主席刘瑞龙生平陈列室。
苏皖边区政府领导人和部分厅局办公场所
这里的4座平房分两行平行排列,每行有长短平房各1座,长的在东头,短的在西头。北面西侧平房是政府主席李一氓办公室和边区政府秘书处,东侧平房是边区政府副主席刘瑞龙办公室、教育厅和副主席韦悫办公室;南面西侧平房是副主席方毅办公室和财政厅,东侧平房是副主席季方办公室以及三分之二未开放参观的区域。南北两面平房之间是长方形的绿地花园,安放了桌椅、花架,种植着不少花木。
苏皖边区政府秘书处负责综核文件,典守印信,缮写、校对、收发及保管文件,组织领导机关工作,掌握工作制度,办理不属于各厅、局、处、室的事项。秘书处秘书长张恺帆,诗文兼擅,抗日战争期间先后担任新四军第五支队秘书长、淮南路东各县抗敌联防办事处秘书长和皖中行署副主任。
刘瑞龙(-),江苏南通人,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参与组织领导红十四军,转战通海如泰;后转赴川陕苏区,历任军地宣传部门要职;抗战期间,主政淮北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后,任苏皖边区政府第一副主席;解放战争期间任华东野战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员;解放后曾担任农业部副部长。
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yw/8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