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南船北马与淮安的运河文化

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其原因是南方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表河网密布,因此为适应“水乡”的船舶运输便应运而生。而北方多干旱、半干旱气候,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马匹除了提供乳肉产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驯化为代步工具,成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最长、最著名的人工运河,主要是因漕运而兴起的。它不仅是历代封建王朝的经济命脉,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和灿烂历史文明的重要象征和载体。在京杭大运河发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淮安,扼淮牵运,明清时漕运总督驻节,为漕运中枢;黄河夺淮期间,为黄淮运交汇处,是治理关键和总河驻节之所。康熙三大要政中,漕运、河务,淮安居其二;淮北盐集散中心,著名税关淮安关所在。淮安在明清时期成为贡道转轴,“漕政通乎七省”的漕运总督驻节之地,从而成为漕运的中枢。今淮安有:“南船北马、舍舟登岸”碑。淮安位于淮河和大运河的十字交叉口,可谓地兼南北,沟通东西,地理位置十分冲要。在淮安运河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南船北马”可谓是其主要表征。据《史记》记载,淮安在夏朝即有“陆则资车,水则资舟”之便。公元前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开凿古邗沟,沟通江淮。长江流域的军旅乘船北上,到淮安下船后上马(车);黄河流域的军旅乘马(车)南下,到淮安下车(马)上船,“南船北马”汇聚淮安的局面开始形成。隋炀帝即位后迁都洛阳,经济上依靠江淮,于是开凿了自洛阳、经淮安、至余杭的大运河。淮安由于地处南北,成为大运河漕运的重要孔道。

随着大运河而来的,是淮安各类人口的汇聚以及经济、文化的繁荣。唐代僧人义净去印度取经,由海道归国途经淮安城外,在娑罗树下演说佛法而开悟,兴建了太宁寺道场。南来北往的商旅们多至娑罗树下焚香,祈祷旅途平安。明清时期,帝国对江南的物质需求越来越多,“天下财赋,半出江南。”为了能让这些财赋源源不断、安安全全地运抵皇都,明清两朝将漕运总督府和河道总督府设在淮安,一个负责水陆运输,一个负责治水。明清两朝将国家的两个部委设在淮安,可见淮安在这条南北“生命线”上的重要地位。可无论这些驻淮的河道、漕运大员们如何治理,以淮安为界,大运河的南北漕运能力是非常悬殊的。江南源源不断的物资船运抵淮安后,无法继续北上,只有改为车马陆运,大量的北方人士乘车马抵淮安,换乘船只优游南下。淮安“南船北马”局面再度形成,并且更加繁盛。此时的淮安,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进入历史上最为鼎盛时期,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淮安“南船北马”局面的形成,不仅促使各色人等的汇聚和南北物资的会通,还促进了以“码头”为中心的大众娱乐文化的发展。淮安的小说中就搀杂着内陆港口特有的紧张活泼的气息,以及潮湿腐败的气味。淮安“南船北马”的交互汇通,还极大地促进了士林官商文化的发展,衍生出诸多精美的诗文和食物,给充满世俗味道的淮安运河文化增添一股雅意。大运河的开通,为读书人考试交游提供了便利,而船窗外的自然风景也激发了他们的才情。特别是淮安,由于大自然的造化,淮河在沟通南北的同时却又区分着南北,一览无余的运河两岸突然矗立的青山,也给漫长的旅途增添着诗情画意。淮安是名扬海内外的淮扬菜的故乡,而淮扬菜的扬名离不开文人与美食的契合。淮扬菜之所以能够做精做强,与“南船北马”局面的形成密切相关。在淮扬菜的众多食客中,尤其不乏盐商、茶商等巨贾和漕运总督、河督的大员们。这些人有了财富和权力的支撑,吃得更精致、更豪奢。薛福成在《庸庵笔记》中记录下“河工之宴”:“食品之繁,虽历三昼夜之长,而一席之宴不能毕。”淮扬菜以清淡见长,做工精细,味和南北。年开国大典国宴上所用菜肴,就以淮扬菜为主。淮扬菜代表作——“软兜长鱼”率先登台,被誉为“共和国第一菜”。以“南船北马”为主要表征的淮安运河文化,与江南文化、齐鲁文化等地域文化显著不同,体现出一种雅俗相间的“大码头”文化精神。









































北京中科医院坑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yw/500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