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淮安历史上竟然有这么一所牛X的大
又到6月“高考季”,不少考生寒窗苦读十二载,只为能到大城市上一所顶尖大学。而在70多年前,日寇铁蹄践踏神州,不少知名大学被迫迁往偏远的后方继续办学,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西南联大。其时,上海部分大专院校还曾转移到淮宝县仁和镇(今属洪泽县),创办了一所综合性大学——“江淮大学”,百余名进步青年在此继续学习。虽然江淮大学只存在了短短两年多时间,却为革命斗争和新中国建设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
江淮大学校部原是商铺在洪泽县档案馆内,记者看到一张江淮大学旧址立碑活动的照片。洪泽县党史办原主任赵先明介绍说,这张照片拍摄于年10月25日。当天,25名江淮大学校友、名江淮中学(即洪泽县仁和中学)师生,以及众多乡亲代表们参加了隆重的揭碑仪式。记者一行来到岔河镇仁和老街,从仁和中学的后面进入,“江淮大学旧址”碑默然矗立,但碑四周已没有任何遗存。令人欣慰的是,距此不远的江淮大学校部所在地——“左家楼”,经过修缮后保存较好。左家楼是座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建筑面积约平方米,原是左如祥家的“福祥昌”号商铺。抗日战争爆发后,左家生意难以为继,举家迁往南京。年,新四军开辟淮宝抗日根据地后,左如祥将商铺楼移交给淮宝县抗日民主政府。走进小楼,木门砖瓦之间,依然残留着岁月的痕迹。楼内展出的老照片以及文字资料,力图还原那段烽火中的大学岁月。
陈毅亲自为学校定名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侵占上海租界后,上海的形势十分严峻、险恶。一些从事爱国教育的大专院校被敌伪勒令登记,实施奴化教育,否则禁止开办。各校师生不仅面临失业失学的危机,就是人身安全,也受到莫大威胁。他们不能容忍敌人的任意践踏,纷纷向往到抗日民主根据地继续办学、学习或投入到火热的抗日斗争中去。面对当时情况,江苏省委经与新四军军部商议,决定在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以争取更多的知识分子。陈毅同志亲自为学校定名为“江淮大学”,由曾任孙中山秘书和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的韦悫教授担任校长。
上海师生来淮求学江淮大学学生主要来自上海部分大专院校,他们都是由学校党组织直接或间接动员到江淮大学的。为了避免引起敌伪的注意,组织上选择了好几条较为安全的交通线。其中主要的有两条,一条由镇江过江至扬州、高邮、宝应,然后乘船到淮宝的岔河镇,再送到淮宝的仁和镇;一条从南京过江经六合到淮南新铺,再到淮宝的仁和镇集中。当时要负责这么多师生进入根据地的安全工作,风险很大,任务是十分艰巨的,交通员往往要一站接一站地输送。在宝应还通过地下党设立了交通接应站,有的地方还利用当时帮会关系甚至敌伪军关系,为交通员搭桥开路。从年8月至11月近3个月时间,上海位师生在党内交通员的妥善安排下,通过敌伪的重重关卡,全部安全到达根据地。返回上海“打埋伏”在淮宝集合的江大师生,受到新四军四师党政军领导同志的热烈欢迎。年11月,作为彭雪枫师长的客人,淮宝的全体江大师生应邀渡过洪泽湖,来到半城参加新四军四师召开的全师运动大会,观看了骑兵团的表演和土坦克攻碉堡等军事活动。为了满足青年学生想要骑马的要求,彭雪枫还下令骑兵团让同学们练习骑马。师生们还受邀参加了四师政治部举行的联欢晚会,“拂晓剧团”的演出让他们赞叹不已。当这次盛会即将结束时,日寇妄图前来扫荡。为了准备反扫荡,上级领导通知江大师生乘船返回仁和镇。经过洪泽湖时,尽管敌机在上空扫射,但船上师生都很镇静沉着,终于安全返回仁和镇。年冬,日寇妄图对我淮北根据地扫荡,上级领导又决定将师生暂时疏散到边区农村“打埋伏”。由于日寇在酝酿更大规模的扫荡,为了保证江淮大学师生的安全,年初春,上级领导动员大家暂时返沪隐蔽。此时,师生们已与根据地军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谁也不愿离开这个自由天地,都要求留在这里参加反扫荡斗争。党组织做了大量的耐心说服,大家才表示,以大局为重,服从组织决定,依依不舍地分批回到上海“打埋伏”。年10月隆重开学年年中,江淮大学再次开学的消息传到上海。除少数同学已由上海地下党分配了工作,一些同学因分散隐蔽未及时接到通知外,大部分都积极迅速返校。年10月5日,江淮大学在淮宝县仁和镇隆重举行开学典礼。陈毅、张云逸、彭雪枫、刘瑞龙、潘汉年、范长江、季方等领导同志都亲自参加。江淮大学原拟设土木、农业、医学、教育四个系及普通科。但由于师资缺乏,未能按系开课。此外,物质艰难,没有课堂,上课在麦场田边,住宿在庙堂民房,但同学们没有退却,而是迎难而上,奋发有为。除由教授授课外,新四军和当地党政军领导同志常为同学们作专题报告,陈毅、张云逸、谭震林、彭雪枫、邓子恢、罗炳辉、郑位三、方毅、刘瑞龙、汪道涵、潘汉年、钱俊瑞、范长江、冯定等都到校作过报告。在这所特殊的大学里,同学们一边学习知识,一边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从而提高了青年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作出了他们正确的人生抉择:不做亡国奴,坚持走革命的道路,冲破封锁线,来到根据地,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走出校门投身边区建设年春,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作战连连告捷,敌后根据地迅速发展,新四军四师在淮北也先后拔除了敌伪44个据点,根据地扩大了,形势起了很大变化。由于工作的开展,急需补充大量干部,江淮大学本身也由于师资缺乏原因,不好再办下去,同学们也要求走出校门,去参加边区的建设工作。经领导研究,接受了同学们的要求,于是全部同学由军部和地方党委统一安排工作。年6月,同学们怀着对母校难忘的感情和踊跃投身革命的抱负走上新的战斗岗位,在根据地的宣传、组织、新闻、教育、卫生、民运等战线上,发挥自己的才智。江淮大学先后办了两期,学生共计余人,为我党的统战史和中国教育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从这个学校里走出来的青年,在后来的工作实践中为革命、为人民作出了许多贡献:有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田超,解放战争中牺牲的蒋文华和郑宜焜同志,也有在工作中殉职的俞华良同志。新中国成立后,有江淮大学党代表、我党著名宣传活动家、翻译家梅益(首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40岁出头就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姚溱(年文革中受迫害致死),有汽车制造专家兼国际级集邮专家沈曾华、著名的画家阿老(原名老宪洪)、著名的联合国女外交官邢洚、丝绸事业的开拓者侯忠澍、新闻战线的女翻译家姚守懿、广播电视事业的开拓者袁方、新中国电机绝缘事业的开拓者洪楚阶、船舶设计专家洪犁、一级金盾奖章获得者陈芸,还有长期从事妇女儿童工作的干部杜淑贞等等。记者:刘权潘永勇
编辑:费欣宇
治疗白癜风的药方白癜风好了应该要注意什么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yw/1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