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咏淮安8大年三十,苏轼游盱眙
上一期:苏轼《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二首》
名人咏淮安
第8期
朗读:刘旭伟,淮扬菜文化博物馆馆员。
满庭芳
宋·苏轼
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⑴。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上。淮水浅冻,久留郡中⑵,晦日同游南山⑶,话旧感叹,因作此词。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⑷。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⑸。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⑹。流年尽⑺,穷途坐守⑻,船尾冻相衔。巉巉⑼。淮浦外⑽,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扦扦⑾。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步绕松衫⑿。创作背景苏轼自从走出家乡眉山上京赴考后,从此宦海浮沉,到老都没能回去四川,因此老家里的亲人、朋友都很难再见到面。
元丰七年(年),奉诏赴汝州就任的苏轼在泗洲,偶遇家乡眉州的旧友刘仲达。旧友久别重逢,万里归思情切,二人在年三十同游南山(今盱眙第一山),赏景叙旧,作此词。
盱眙第一山雪景
词语注释⑴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苏轼的故乡。⑵郡中:指泗洲城,在今盱眙县城淮河北岸。⑶晦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此指十二月三十,即年三十。⑷烟浪云帆:浪如烟波,云如船帆。⑸青衫:指官职卑微,作者自谓。⑹尘凡:如同说凡尘,世俗之事。⑺流年:如流水般的光阴、年华。⑻穷途:喻路走到了尽头。坐守:喻无所建树,坐视时光流逝。⑼巉(chán)巉:形容山势峭拔险峻。⑽淮浦:淮河岸。⑾扦(xiān)扦:手纤细的样子。此处指苏轼挽着刘仲达的手。⑿归梦:归乡之梦。松杉:指故乡之树;一说指祖坟,古人常在坟旁植松杉,因以代指故乡。盱眙第一山,杏花园雪景参考译文我十七岁时,开始在眉山与刘仲达认识往来。现在我四十九岁,在泗州相逢。淮河已有冰冻,因长久居留郡中,故在月末同游南山,叙旧感叹,为纪念此事,于是写了这首词。三十三年来,宦海浮沉,漂流在外,江海上浪如烟波,云如船帆。老朋友见到我很惊讶,因我官位卑微,脸色又憔悴。我是因为豪放不羁,志趣与众不同,才落得这个下场,你为什么也穷困潦倒呢?年华如流水逝去,又是一年年末,淮水已经结冰,船只都停在一起,首尾相连。我们处境艰难,无所建树,只能坐看时光流逝。南山高峭险峻。淮河岸上,峭壁如层楼叠翠,古寺矗立在高高的山岩上。我们二人携手同游,一路向前。登上孤峰深处,是为了眺望远在天边的家乡,但放眼望去,萦绕眼中的只有茫茫云海,所以还是别登上顶峰吧。你问我家在何方,我只能在梦里回归故乡,梦魂萦绕在故乡的松树与杉树上。盱眙第一山,玻璃泉雪景作品赏析此词为作者逢故人而作,故紧扣双方落笔。上片叙事抒情,一开始便感慨人生,继而从自己的形貌憔悴以及故人的穷困潦倒进一步感叹时光易逝,毫无建树,处境艰难。开头三句以“漂流江海”和“烟浪云帆”八字总结自己与故人分别数十年间的宦海浮沉,寄慨良深。“我自”三句以故作不解的问句写故人与自己品格相契,都因“疏狂异趣”而“强自取折”。也就是说他潦倒穷困,是因为不随波逐流,与众不同。“流年”三句补出与故人相见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与上面的议论和感慨情景相合,烘托穷途末路的羁旅之思。词的下片笔锋转向写景,再转入抒情,一唱三叹。前半照应词序,写与故人携手林间的南山之游。“巉巉”实写南山高大突起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苏轼傲岸不屈的精神,暗示从舟中到山中的游踪变化,与上片结句的情境构成逆转,为下文写景抒情作铺垫。后半借眼前景色抒发万里归思。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豁达乐观,与老友的相知相得,对故乡的牵挂眷念。此词情景交融,音韵和谐,结构如行云流水,叙述条理分明,犹如一篇感人至深的叙事散文。盱眙第一山,登山道雪景编辑:深水鱼如果您也喜欢诗词,并对诗词有相应理解,欢迎进群投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sh/9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