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淮安长河掠影淮安历史文化文化漫谈
五篇旧作,合为一辑,或说淮安历史,或说淮安文化精神,或说淮安水系,或说运河文化,或说淮扬菜,名为《说淮安》。文稿仍依旧貌,错误再所难免,供读者批评参考。散文《诗意淮安》附后,意在强调文化贵在继承,更贵在创造。
本平台将分六部分进行连载。01长河掠影——淮安历史文化文化漫谈胡健/文
说明年4月21日下午,我应淮安市市委、淮安市人民政府、淮安市人大、淮安市政协之约,为来淮视察的全国驻苏政协委员们介绍淮安历史文化的情况;年5月9时至12时我应淮安高端论坛之约,为市委机关介绍淮安历史文化的情况,下面就是我为两次会议所撰写的讲话稿。
淮安市位于淮河下游地区,苏北平原中心地域,是江苏省省辖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现辖清河1、清浦2、淮安、淮阴四区以及洪泽3、金湖、涟水、盱眙四县,境内平原广袤,有大运河、里运河、废黄河、盐河四条大河穿城而过,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镶嵌在她的西部。
历史上的淮安曾称之为淮阴、楚州,其属地也与现今有异,曾有“淮上江南”“壮丽东南第一州”“运河之都”等美誉。
注:
1、2:年6撤销清河区、清浦区两区,成立清江浦区。
3:年撤销洪泽县,设立淮安市洪泽区。
//一、历史的先声:邗沟与甘罗城//“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
年,考古学家在今盱眙与泗洪交界处的怀洪新河尾闾,下草湾引河北坡,发现了一段人类股骨的化石。据研究,这是一块距今约4~5万年的晚期智人——新人的股骨,其体质形态已经十分接近现代人;
年,考古学家在下草湾附近发现了一处细石器文化的遗址,据分析,这是下草湾新人的文化遗址;
年,考古学家在淮安区宋集青莲岗发现青莲岗古遗址,并命名为“青莲岗文化”。青莲岗文化距今约有六七千年历史,是江淮地区母系氏族繁荣阶段文化的典型代表。
////……
——这些都表明淮安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而且这一带是人类活动比较早的地区。
商周时期,淮安为古徐国(徐转音即楚)的属地,徐文化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而淮安是徐文化的中心地域。
春秋后期(公元前),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的需要,开通了从扬州到现在淮安楚州末口的邗沟,于是长江与淮河被连通起来了(邗沟后来还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淮安原本水系发达,邗沟的开通,淮安就成了当时南北交通的要津。
相传淮安是上卿神童政治家甘罗的封地,并在此建起了淮安历史上最早的城市——甘罗城。历史上城市的形成,往往是因便于生存发展的一些偶然因素形成,同时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甘罗城地处南北交通的枢纽处,它的崛起意味着淮安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
人杰地灵,地灵人杰。到了汉代,淮安这块土地上便出现了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
//二、汉代双杰:韩信与枚乘//汉代的淮安出了一文一武两位历史文化名人,犹如双子星座,闪烁在淮安历史文化的星空。他们一位是“冷兵器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家”韩信,一位是以《七发》开汉赋先河的文学家枚乘。
①枚乘
②韩信
韩信(前?一前),淮阴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他在楚汉战争中,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战场上的韩信叱咤风云、纵横捭阖,屡建战功。他先后指挥陈仓之战、京索之战、安邑之战、破代之战、井陉之战、破齐之战、潍水之战、彭城之战和垓下之战等一系列重要战役,留下了许多让人赞叹的战例,为由秦末的纷乱而走向重新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被刘邦拜为淮阴侯。
韩信之所以能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除了他的天赋外,还与他的认真钻研与勤于创新分不开。韩信少年时非常孤苦,在故乡受过漂泊寄食、胯下受辱等贫困潦倒的磨炼,但他却能胸怀大志,勤奋读书,熟演兵法,并在楚汉战争中大显身手。人们说韩信是“上马称将军,下帷即学者”。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韩信还曾著有《兵法(三章)》,可惜没能流传下来。韩信不但勤于学习,而且还善于把所学在实践中加以融会贯通的创新与运用,把它们化作真正的军事指挥艺术,以致后人把他称为“兵仙”。“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半渡而击”“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韩信的军事智慧后来竟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而流传至今,这也足以反映出了人们对这位“兵仙”的军事智慧的赞叹与欣赏的程度。
枚乘(?——前),淮阴人,是西汉著名的辞赋家。汉初诸侯们喜欢在自己的宫廷内延揽人才为宾客,各种人才中,文士占有重要地位。《七发》就是枚乘在吴王宫中做郎中时写下的千古名篇。
《七发》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看。从内容上讲,《七发》对人性作了有趣的探讨。枚乘假托了一位深处宫中的楚太子,年纪轻轻却精神萎靡。一位“吴客”——实际是他的自托——前来看望这位楚太子。在吴客看来,楚太子的病很重,太子有病在身,当然愿意接受治疗,这就引发出了吴客对太子的七段陈述。吴客的前四段陈述分别展示了音乐、饮食、宫苑(表演与珍禽)的奢华奇境,这些都没能让太子心动;第五、六段中,分别陈述了田猎、观潮的雄壮奇境,太子心为之有所动,但却又为“病”所累不能动。聪明的吴客趁热打铁,借机向太子陈述了第七段话——在他看来,太子的病根不在其它,而在于缺少能让他站立起来的精神支柱,于是便问太子可要听一些智者们关于人生的“妙言要道”?这时,已经有所心动的太子竟据几而起,浑身冒汗,病竟好了。《七发》之“七”应合“北斗七星”,此为秦汉天人相应文化模式的具体表现。毛泽东曾对《七发》多次予以肯定,并要党的高级干部好好读一读它。这足以说明《七发》不朽的思想价值。
汉赋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体裁。“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描写上的铺陈、排比,结构上的夸张、气势,正是汉赋的主要特点。从形式上看,枚乘的《七发》之所以不朽,还在于它在描写上的铺陈、排比方面、在结构上的夸张、气势方面,都有着不同凡响之处,因而它能在汉赋的发展中起到承前启后、开风气之先的重要作用。以一篇《七发》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很了不起的。
在汉代双杰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两种文化精神,这两种文化精神在后来淮安的历史文化名人身上都有着或浓或淡的体现,这就是这韩信的勤于钻研的创新精神与枚乘《七发》的深明大义的仁爱精神。
//三、唐宋的兴盛:受惠于运河//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古代淮安处于淮泗交会之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黄河夺淮形成黄、淮、运在淮安交会,淮安成为了漕运要津。由于当时江、浙都是特别富庶之地,大批粮食及生活物资要由这条交通线抵达洛阳、长安。运河的通航,极大地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唐代的淮安空前地兴盛:
唐代淮安的兴盛,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农业空前发展。两汉以来,国家一直在今洪泽湖地区进行屯垦。随着南北交流的扩大,北方先进的农具与技术传到南方,生产工具得到改进,水利灌溉得到改善,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当时淮安有“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的美誉。
(二)盐业发展。当时的涟水成了全国四大盐场之一,淮北海盐生产发展起来,效益远超过齐、鲁、晋、蜀等地。
(三)佛教兴盛。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文化的发展,当时淮安的佛教非常兴盛,龙兴寺、闻思寺、开元寺等众多寺庙香火兴旺,“繁茂可观”。
(四)对外开放。唐代的淮安是开放的盛唐的代表性城市。当时的朝廷在楚州设有接待外国使臣的驿馆和接待官员,有日本人与新罗(朝鲜半岛国家之一)人在楚州从事贸易与文化交流。从唐贞观四年()到乾宁元年(),日本向中国派13批遣唐使,大都是经楚州溯淮而入汴的。
唐代诗人骆宾王、李白、韦应物、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温庭筠等都曾在淮安留下诗篇,生动地描写当时淮安的生活情景。“煮盐沧海曲,种稻长淮边。四时常宴如,百口无饥年。”(《高适《涟水题樊氏水亭》)“夜火边淮市,春风荡客帆。”(阎丘晓《夜渡淮》):“公沿入阊门,千灯夜市喧”(卢纶:《送吉中孚校书归楚州旧山》)“夜灯点点淮阴市,楚客联樯宿淮水。”(陈羽《宿淮阴作》〉“夜入楚家烟,烟中人未眠。望来淮岸尽,坐到酒楼前。灯影半临水,箫声多在船。”(项斯《夜泊淮阴》)这些诗歌为我们展示的是船来船往、宾客众多,城市繁荣、农商发达、百姓安康的富足的生活情景。
宋代,淮安的经济文化仍在发展,漕运中枢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每年从淮南、江南、湖广路“租籴”大米达万石,经泗州溯流入汴,进入京畿),水利工程在全国领先,商业税收入在汴州、杭州之后列全国第三,城市继续发展,人口不断增多。宋代诗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米芾、杨万里、范成大等著名诗人也都在此地留有诗文。
唐宋时期的淮安可谓是“山阳天下居要冲”“淮水东南第一州”。
//四、明清的鼎盛:运河之都(上)//明清是淮安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从行政建制上讲,明代的淮安是一个府级(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单位,管理着海州(今连云港市)、邳州两个散州(相当于现今的县级市)和山阳(今淮安市淮安区)、清河(今淮安市淮阴区)安东(今涟水县);桃源(今泗阳县)、宿迁、沭阳、睢宁、赣榆、盐城等九个县,其范围几乎占有了苏北的半壁江山(清时有异)。
因为运河漕运关乎国家的命脉、关乎北方的安定,永乐十三年(),明统治者设立督运总兵官,来管理协调整个运河漕运的政务。明清两代的漕运总督署(相当于现在的部级机构)就设在淮安(在今淮安区)。它禀承着最高统治者的意志,总理协调从通州到杭州的漕运,这就使得淮安成为了整个运河漕运的指挥中心。
清康熙十六年(),清政府命河道总督(亦相当于现在的部级)专驻清江浦,雍正七年(),在清江浦正式设立江南河道总督署,负责督办黄河、运河堤防、疏浚等水利工程。河道总督的到来,更增添了淮安这座城市的显赫,以至当时人称“天下九督,淮占其二”。
明清淮安的鼎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这里成了漕运枢纽。“漕政通乎七省”。京杭大运河作为当时的黄金水道,货运主要以漕粮为大宗。根据当时的漕运制度,淮安成了漕运的枢纽。如江、浙以及江南各省的漕船所运米石都需要在淮安盘验,淮安是各省粮船停留盘验之地。明清的淮安,往来的漕船与商客可以说是难以计数。清代著名思想家兼诗人龚自珍在经过淮安时,目睹运粮船过运河绞关的艰难情形,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过此河。我亦曾糜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忧国忧民的诗人不但写出了当时运河漕运的兴盛与繁忙,也写出了船工与人民的苦难。
(二)这里成了“天下粮仓”。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征收的粮食要运往北京,必经淮安,因而淮安成了当年南粮北运的中转站。明清两代都在淮安设立了“国”字号的粮仓。明永乐年间,曾在淮安建立过著名的常盈仓。常盈仓“坚基广厚,倍于常制”,有40区仓房,可容纳万石漕粮。清袭明制,曾在淮安设“国字号”的丰济仓。丰济仓可储粮百万石,是当时全国著名的皇粮储备库,负有南粮北运的中转库与灾年开仓放赈的双重职能。
(三)这里成了漕船制造中心。漕运最重要工具是漕船。明清时期全国规模最大的督造船厂——清江督造船厂——就设在淮安。据《漕运通志》记载,明永乐年间,清江漕船厂下设有京卫,卫河、中都、直隶四个大厂。从明弘治三年()到嘉靖二十三年(),清江漕船厂共造漕船艘,最高年份造艘,最低年份也造了艘。清代,清江漕船厂平均每年必须完成多艘漕船以及50余艘遮洋海船。明清时期淮安的造船业是十分发达的。
(四)这里成了淮北食盐的集散中心。食盐是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也是历代国家重要经济项目之一。“天下盐利淮为大”。这里的“淮”指的是以淮安为中心,包括盐城、连云港沿海在内的淮北盐场。明清的淮安是淮北食盐的集散中心,其中以涟水、西坝、河下三处最为重要,它们都是盐商们的聚居之地。淮安区的河下镇就是因盐商聚集而兴起的历史名镇。明清时期,这里盐商云集,会馆林立,园林众多、文教发达。弹丸之地,明清时期就出了67个进士,而且“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齐全。现在河下的石板路就是当年盐商从南方运盐回淮“压舱”时用的石头铺就而成的,石板上车轮留下辙痕还在诉说着这里当年盐务的繁盛。
(五)这里还设有钞关。淮安的钞关设在板闸,主要收取过往商船所载货物税。据记载,明清淮安钞关的收入是相当可观的。
(六)这里成了河道治理中心。北方的黄河经常夺淮,淮河本身也时有水患,危害包括淮安在内的淮河下游人民的生活。清康熙十九年()黄、淮同时发生大水,著名的泗州城被淹没入洪泽湖底。清代由于河道总督署设在淮安。康、乾两代皇帝都是六下江南、十二次到清口,巡视河务,淮安成了当时的“河道治理中心”。一些治河名臣如潘季驯、靳辅、张鹏翮以及水利专家陈潢、郭大昌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中唯一的一座人工湖,它就是当年为“蓄清刷黄”保证运河漕运畅通而建成的一座人工大水库,因为,湖水水位常年高于下游地面,所以它是一座悬湖。洪泽湖大堤(高家堰)全长达70公里,用统一的玄武岩条石砌成,筑工精细高超。这座水上长城是当年治河留下的一座不朽丰碑。最近有关专家来淮考查后还得出结论,淮安是全国水利水工设施的文化遗产最齐全的地区。
//四、明清的鼎盛:运河之都(下)//经济的兴盛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
明清的淮安沿运河形成了城镇的“集群”:从末口到清口,夹岸五十余里,竟有淮城、河下、板闸、清江浦、王家营、西坝、杨庄、码头4等十来个城镇。所谓“淮郡三城内外,烟火数十万家”“夹岸数十里,街市栉比”。明清时期淮安的人口远超此前,流动人口更是非常之多。有人描绘当时淮安名镇之一的清江浦为“街市之繁,食货之富,五方辐辏,肩摩踵接,甚盛也。”描绘清江浦至淮城的沿运河两岸,“清淮八十里,临流半酒家”。
注4:码头镇现为马头镇。小说是明清最重要的文学体裁,而淮安无愧是明清小说的重镇。不但有些重要的明清小说是由淮安人创作的(如吴承恩的《西游记》、瞿佑的《剪灯新话》、邱心如的《笔生花》》、刘鹗的《老残游记》),而且还有一些明清小说反映了淮安的事情(如《水浒传》《金瓶梅》[?]、《三言二拍》《梼杌闲评》《儿女英雄传》……)。这里最值一提的吴承恩与他的《西游记》。吴承恩(6-)早年喜欢读神怪之书,科举不顺,但游历甚广,后来他借着天才的想象把唐僧西域取经的历史故事扩展成一部充满浪漫色彩的意蕴丰厚的长篇神话小说,成为了中国四大小说名著之一。吴承恩的大胆想象与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极其令人钦佩的。
清代淮安的医学得到了很大发展,形成了著名的山阳医派。其中尤以清代的医学大师吴鞠通(-)最为著名。吴鞠通早年就立志学医,后来参加了《四库全书》医学部分的整理,并有“活人无数”的医疗实践,后来写出了关于温病的集大成著作《温病条辨》。这部著作与《黄帝内经》《本草经》《伤寒论》被后人合称为中医的四大名著。
淮安一直有着“耕读传家”的传统,到了明清,科举制度激发人们的读书致仕的信念,文教非常兴盛。还出现像阎若璩(——)这样的学术大师。清代学术以考据学为主,阎若璩的名著《尚书古文疏证》体现出的正是尊汉抑宋的学术倾向、勤学善疑的治学态度与精审博证的治学方法,因而成了清代考据学的重要开山大师之一,这也使他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七)“民以食为天”,明清的淮安还是美食之乡。淮扬菜系尽管源远流长,其成形与兴盛却是在明清。淮扬菜选料讲究、制作精细、追求本味、清鲜平和、风格雅丽,有“东南第一佳味”的称誉,清时就与鲁菜、川菜、粤菜被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
……
明清的淮安经济兴盛,文化繁荣、人才辈出,这使它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追思这一段历史,有三种精神是值得人们注意的,这就是运河文化所体现出的开放包容的精神,治河文化所体现的顽强奋斗的精神,《西游记》文化所体现的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走向现代: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清末,黄河北徙,运河中断,海运、公路的兴起,运河漕运衰败了。中国社会也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在中国人民民族解放与社会主义建设中,淮安也创造了自己新的辉煌:
抗日战争时期,淮安出现了刘老庄新四军82烈士的英雄群体。年3月18日,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82位战士,与凶狠的入侵者进行了力量悬殊的生死较量,打死敌人余人,打伤敌人余人,我们的82位战士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由陕西,到苏北,敌后英名传八路;“从黄昏,达拂晓,全连苦战殉刘庄”。刘老庄的82位烈士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杰出代表。
解放战争时期,淮安是苏皖边区所在地。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在江苏北部的农村地区立足,在盐城设立军部。到年战争结束时,新四军攻占了清江浦。年10月29日成立苏皖边区政府,以清江浦为首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个解放区的民主联合政府。边区政府由李一氓任主席。苏皖边区的行政实践,不仅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还为共和国政府的行政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建国以后,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位于淮河下游江苏省北部,西起洪泽湖边的高良涧,流经洪泽,清浦、淮安,阜宁、射阳,滨海等六县(区),东至扁担港口入海的大型人工河道苏北灌溉总渠建成,这总渠全长公里,它的建成从根本上解决了淮河中下游的水患,淮安这时才真正的河清海晏。苏北灌溉总渠也是共和国水利史上最为成功的水利工程之一。
在走向现代的历程中,淮安同样涌现了一些历史文化名人,如甲骨文专家罗振玉,中国京剧界的“通天教主”王瑶卿,人民教育家李更生,京剧表演艺术家、麒派艺术大师周信芳,现代戏剧大家陈白尘,有“东方的罗丹”之称的雕塑家滑田友,著名摄影家郎静山,著名电影艺术家谢铁骊,著名话剧表演家朱琳……而最让淮安人引以为自豪的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总理周恩来(-)。现在,淮安市淮安区有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总理的故居,清江浦区有周恩来总理童年读书处。周恩来是“全党楷模”,也是淮安人民的骄傲。
//六、不是尾声:过去未来共斟酌//从对淮安的历史文化极为粗略的掠影中,不难发现,我们的淮安——
是一片为河流所滋润的沃土
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
是我们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故乡
我们从历史而来,又在创造着新的历史。现在,淮安正加快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步伐——
“包容天下”,我们强调市场的价值规律,重视充分利用资源的流动性,力争把更多的高端优质资源与发展机遇集聚到淮安的有限空间中来,从而“崛起江淮”,振兴我们淮安的经济;
我们非常重视我们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努力以此来彰显我们这座城市的地方特色。我们强调尊重与保护淮安丰富的水资源(特别是“四河一湖”),保护我们的水文化,把城市建成真正的绿水城市。因为只有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才是真正适宜人们居住的现代城市;
我们还强调重视与保护我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修复我们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如漂母墓、明祖陵、河下古镇、清晏园、铁山寺等),因为只有具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才可能是一座真正具有人文品位的现代城市。
风流未被雨打风吹去,淮安更美好的明天靠我们大家去开拓,装点此关山,明朝更好看!
这是一片为河流所滋润的沃土
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
这是我们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故乡
这是一座正在崛起的现代新城
年4月10日初稿
年5月7日再改
(原载《淮安运河文化研究文集》第三辑,河海大学出版社年版;后又有所增补。江苏网介绍淮安用此文)
投稿邮箱:hazxwsw.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sh/9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