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和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创淮安薛行
4月29日,市科技局和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创淮安(薛行)循环经济产业园省级高新区签约仪式举行。市委常委、秘书长、县委书记肖本明,副市长唐道伦,市科技局局长李太生,县领导王向红、田卫东、王成明、丁祖军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签约仪式。李太生和王向红分别代表双方在合作协议上签字。
整改巩固、升级扩容淮安(薛行)循环经济产业园作为全县新型工业化主版块之一,于去年经市政府批准成立,建成区面积2.73平方公里,现有企业26户,其中16户建成投产。去年下半年以来,新一届县委审时度势,果断决策,确立“绿色、循环、低碳、安全”可持续发展理念,确定“整改巩固、升级扩容”发展路径,总规划面积将达20平方公里,目前已与市经信委签订了合作共创协议。
肖书记:肖本明在讲话中首先感谢市政府、市科技局和市相关部门长期以来对涟水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他说,去年下半年以来,全县上下坚持科学赶超、跨越发展,谋划推动融“市”入“海”、“五化联动”、“3+3+1”等一系列战略部署,用新思维、新方法、新机制,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打造“一区三园”产业平台,即县经济开发区和淮安(薛行)循环经济产业园、淮安(涟水)空港产业园、中国(今世缘)粮食循环产业园。县经济开发区率先迈出向国家级晋级步伐,有望成为全市第二家国家级开发区;淮安(涟水)空港产业园一体化发展、淮安(薛行)循环经济产业园整改巩固提升均有重大突破、配套水平明显提升,中国(今世缘)粮食循环产业园全面启动建设,都将成为支撑涟水经济发展的重点版块和重要增长极。
肖本明指出,淮安(薛行)循环经济产业园要以此次合作共创为契机,按照省级高新区的标准要求,进一步规范各类标准,完善各项机制,严把准入门槛,努力引进一些高新企业和重点企业。要充分发挥“孵化器”的平台优势,重点围绕社会生态圈、承载平台生态圈、产业生态圈和企业成长生态圈四个方面,统一思想,转变理念,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提升项目承载能力。要围绕园区扩容增量的目标,重点解决企业发展不足、不平衡、不够快等问题,充分利用合作共创的难得机遇,加快高新技术引进步伐,科学整合现有资源,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一个成为科技型高新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的现代化园区。
唐道伦:唐道伦在讲话中指出,去年下半年以来,涟水县委、县政府科学谋划一系列战略部署,全县上下掀起了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淮安(薛行)循环经济产业园在全市是一个非常宝贵和重要的发展平台,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孵化器”,合作共创有利于吸引更多科技人才,提高园区建设水准,提升园区的配套承载能力。市政府将全力支持合作共创工作,进一步优化整合各类资源。市县相关部门要加强和省级层面的交流对接,尽快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力争合作共创早日结出累累硕果。
李太生:李太生表示,将以合作共创为示范引领,着力在全市形成体制创新、机制创优的工作格局,以完善配套建设和提供优质服务补足发展短板,全力支持园区争创省级高新区,推动涟水科学赶超、跨越发展和全市整体小康水平提升。
副县长王成明简要汇报了淮安(薛行)循环经济产业园创建省级高新区的情况。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ly/2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