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为何都驻淮安人民
自吴王夫差公元前年开凿邗沟,淮安的城市发展即与运河息息相关。淮安完整经历了大运河的全部发展阶段,她不仅伴随着大运河走过了年,也见证了大运河从短距离、局部性扩展为长距离、全国性的历程。明清时期,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相继设于淮安,使淮安逐渐成为了大运河名副其实的管理中枢。
先秦时期,淮水和泗水是江淮地区通往中原的重要水运路线,以淮、泗交汇的“泗口”(位于今淮安市淮阴区)为基础,秦朝设立淮阴县。东汉以后,邗沟运道虽经历多次裁弯取直,邗沟北端入淮的末口(位于今淮安市淮安区新城社区)的位置却一直相对稳定。东晋末年在此设置山阳县。南北朝时期,泗口和末口作为淮水下游的两个主要津渡,分别建造了城池,淮阴和山阳因此成为淮安城市兴起的两个原点。
隋大业元年(年),隋炀帝围绕洛阳构筑起全国性水运网络,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末口所在的山阳,占据了运河从南北向转向东西向的枢纽位置,成为大运河方向转换的关键节点,它与汴口所在的盱眙一道,共同成为隋唐运河淮河运道上的两座重要转轴城市。隋初开始,山阳升级为楚州州城,城市级别和地位逐渐超越泗口南岸的淮阴城。
中唐以后,随着江淮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连接扬州与淮河的山阳渎运道地位上升,在国家漕运中越发重要。运河对于国家经济和财政的意义非凡。为了增加粮米物资的运量,保障关中地区的供应规模,唐末名臣裴耀卿、刘晏相继建立了以转般仓为核心的分段运输体系。楚州也是其中重要的节点,在运河西岸设有转般仓,用于储藏和转运江南漕粮。
另一方面,从南宋初年开始,黄河逐渐夺泗、淮入海,河道变迁深刻地影响了全国性物资运输网络的基础。原本只是控制淮河、运河交汇口的楚州,开始被黄、淮、运三条河流所环绕,造就了清口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在三条大河的叠加作用下,楚州周围的水利工程设施开始增多,成为国家河工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明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再次确立了内河漕运制度。永乐十三年,漕运总兵官陈瑄疏浚清江浦河,完成了南北大运河的重新贯通。清江浦河两岸先后建设了淮安常盈仓、清江造船厂,作为漕运军队支领漕粮、修理漕船的场所,淮安城及其后起的清江闸附近聚集了规模庞大的军人、工匠、商人等群体。
凭借着独特的地理区位,淮安在国家漕粮运输体系中发挥着突出作用,自明初开始,管理运粮事务的官员就以淮安作为根据地。朱元璋开国之初,在淮安设置了京畿都漕运使司的分司,统率转运北伐粮草的军队。永乐年间,南北漕运从海路改走内河之后,漕运军队的最高将领——漕运总兵官兼负“镇守淮安、抚辑军民”的职责,固定地驻扎于淮安。景泰年间,明朝新设了漕运系统的最高文职官员——总督漕运都御史,开府于淮安,简称“总漕”或“漕抚”。
漕运总督驻扎在运河之中枢的淮安,担负着催儹起运、查验漕粮、调拨资源、供给军队等职能。明代中后期,总漕的职能进一步扩展,嘉靖时开始兼有提督军务之责,万历七年又加兼管河道之衔。淮安城内官署林立,旧城南门内建有漕运总兵府、都察院等衙门,万历年间漕抚衙门迁移至淮安府衙门南侧,居于城市轴心,并延续至清代。除此之外,城内还有漕运理刑司、漕储道等公署,也驻扎有淮安卫、大河卫等军事机构。清代的漕运总督节制有漕八省粮道,使得淮安既是漕运管理中枢,也是江北地区的首府城市。
漕运与河工是明清国家大政中的两个核心要务,在淮安,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清代漕运总督开府于淮安城内,南河总督驻扎于城外清江浦,淮安在河漕管理体制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如清人所言:“河漕国之重务,治河与治漕相为表里,欲考河漕之原委得失,山阳实当其冲”。
明嘉靖以后,黄河河道向南摆动,固定地夺淮入海,徐淮一带河道泥沙淤积严重,运口屡次迁移,淮水会黄的清口成为河工枢纽和整治重点。隆庆、万历年间,国家漕运能否顺利进行,极大地受制于黄河、运河河道是否稳定,因此漕运和河道系统的官员开始不分彼此,更多地共同参与河道治理与维护的工作,加强了一体化协作。
另一方面,出于河漕官员执掌的实际需要,催生出一套以清口为界的责任划分体制,在这套体制下,运口天妃闸以南的河道由漕臣负责,天妃闸以北的河道由河臣管理。潘季驯、杨一魁等治河名臣先后驻扎在清口及清江浦一带,通过筑堤、建闸、开河等手段,蓄清刷黄,济运保漕。居于清口和淮安城中间位置的清江浦,既靠近河工重地,又不至于过度受河患侵扰,明代中后期又逐渐成为河道官员驻扎之地。
入清以后,黄淮两河淤塞更甚,河身不断被抬高,康熙年间,河道总督靳辅采取了开引河、改运口等一系列措施。正是在靳辅治河期间,将明代设于清江浦的管仓户部分司公署改建为其行馆。雍正七年(年),清廷将河道总督分为了山东河南河道总督(东河总督)、江南河道总督(南河总督)两员,南河总督开府于清江浦,以靳辅行馆为总督署,即今天清晏园所在。
南河总督的分设,既是为了完善河道管理体制,强化河务官员的职权,将相关机构设置更加细化,也更加突出了清口枢纽的重要性,使河漕所需的各类资源集中于淮安,更有利于统一调拨。于是,清代中期开始,正二品的漕督、河督分别驻扎在淮安城内外,进一步增强了淮安作为江苏省北部政治中心的地位,带动了淮安城市格局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吴滔张叶(中山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06-:00:00:清代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为何都驻淮安/enpproperty本文来源:新华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ly/13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