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历史上的老字号饭店
淮安素有淮扬菜之乡的称誉,漕运繁盛时,涌现出大量的饭店,创制出许多的名菜名点。其中有些饭店的名称沿用至今。以下是曾经广受欢迎的部分饭店。
座落于清河区东长街,创办于清朝末年,现有经营面积平方米,多名高级厨师出于其间,以经营正宗淮菜为主,共有个品种。近年又从淮安引进著名的平桥豆腐、朱桥甲鱼,颇受顾客欢迎。“玉壶春”的李汉如善于雕刻造型,能刻花鸟鱼虫、亭台楼阁,连在淮安的传教士也常常光顾。
座落于东大街,创办于民国34年,曾为苏皖边区政府招待所。现在经营面积平方米,有多名高级厨师。饭菜档次多,烹饪淮扬风味菜肴百种。它是市区唯一制作蟹黄汤包的饭店,每年秋季应市供应。解放后,先后接待过苏联、日本、澳大利亚、西德等国贵宾。胜利饭店近百十年来,更是成了官府的招待所。一次可同开百余桌之多,所以两淮名厨大都汇集在此,其中有人称“王飞刀”的王天元,烧烤大师陈金荣,以刀工、一鸡九吃等闻名于江淮大地的张文显师傅,等等。
位于淮海南路,创办于宣统二年(年)。该店有在20年代闻名于淮阴的一代名厨张文显、孙宝仁等。长于烹制淮式各种菜肴,且有所创新提高。当时堂口供应软兜长鱼、煨脐门、溜桂鱼、虾腰蒜、叉烤鸭等百多个名菜及油糕、荷叶荚、汤面饺、细沙枣泥包子等面点,色、香、味、形俱佳。今新半斋饭店,在菜肴、面点制作上仍保持原有的风味特色。张文显师傅的“一鸡九吃”更是名闻江淮大地。改革开放以来,淮菜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走向了世界。北京的“西苑”、上海的“老半斋”、扬州饭店等纷纷回来寻根;国外的如远在英伦的“老半斋”传人也曾来淮安探源。
座落在淮安城内,开业于清同治十年(年),经营各种馄饨、锅贴、糖粥等大众菜点及淮扬饭菜点。震丰园炒米馄饨远近驰名。震丰园馄饨皮极薄,每斤面可打多张,放在掌上可透见指纹,馅心选用精猪肉,用刀拍打成细肉糊,加入适量的水,放入十多种配料,搅拌均匀后包进皮内,下锅煮沸,捞起后还需放入六种作料,才可食用。其特点是皮薄如竹膜,吃时不觉有皮;馅量多而细腻鲜嫩,无油腻感;再拌上香酥的糟米,馄饨自是味道绝佳。“淮饺”在淮安有“火饺、汤饺、炝饺之分”,且做工讲究,皮薄如蝉翼,具有“饼可映字,点火即燃”的特色,其馅非用刀斩,而是用铁棒甩打成泥,加蛋清、葱、姜汁、笋丁、韭菜黄调制而成,下锅用“笊篱”打边去翼皮,装碗后形似麻雀头,更显清爽、汤清之特色。
建于清朝道光八年(年),位于运河东侧的古镇河下,同萧湖中的曲香楼隔水相望。登临文楼,观赏湖光水色,顿觉幽雅神怡,常为文人学士聚会之所,故由此得名曰“文楼”。文楼饭店也因此得名,文楼兴办之初,开清茶馆,卖小点,经营涨蛋、卢肉、煮干丝等,味满楚城。后来,由店东陈海仙的武楼酵面串汤包改制成水调面汤包,皮面筱薄,点火就着;包内馅心以肉皮、鸡丁、肉块、蟹黄、虾米、竹笋、香料、绍兴酒等十二种配料混合而成,先加温成液体,后冷却凝固。把冷冻后的馅心纳入包内,入笼而蒸,出笼汤包中的馅心成液体,用手撮入碟内,倒上香醋,撒上姜米,再用香菜,上席后,食用时以餐具点孔,用嘴吸入,汤鲜美可口,驰名京都,流传百载。现在每年中秋时节,当螃蟹上市,则蟹黄汤包便开始供应,文楼美名在外,顾客争购品尝,令文楼应不暇接,门庭若市。有民谣夸奖:“桂花飘香菊花黄,文楼汤包人争尝,皮薄蟹鲜馅味美,入喉顿觉身心爽。”文楼涨蛋:始创于淮安楚州百年老店——文楼。它选用草鸡蛋、猪肥膘、面包粉、鸡清汤等原料精心加工而成。清同治八年(公元年)该店店主陈海仙继承祖代涨蛋经验,发明出文楼涨蛋。该菜金黄油润不结壳、膨松鲜嫩无糊斑,油而不腻有营养,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脂肪、炭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具有增强体质、补脑益智、增强记忆力之功效。年,荣获省贸易厅和省烹饪协会授予的“江苏名菜”称号。
淮安老字号店还有:
圩门外的四时春,以走油猪肘和千张疙瘩烧大肠闻名。
洋桥口的富贵楼逢席必上马蹄鳖炖鸡,人称“别姬楼”;另有荷叶粉蒸肉,用花猪肉浸于酱油佐料中,半日取出,拌以炒芝麻、炒米粉等料以新荷叶包之上笼蒸熟。荷香沁齿,别有风味。
对面的石园兴,也是有名的酒家楼,特色是擅长肉子(猪肉圆)。猪肉肥瘦各半,细切粗斩,加水、盐、淮山药、虾仁、蟹黄等和匀;“白汤子”,形如小球,汆人沸汤,无论配小萝卜头,还是小汤菜、茼蒿、菊花脑等,味皆好;“清蒸子”大倍之而扁圆,多以茶干、蒲菜或竹笋为衬;“红烧子”,大而略扁,放人油锅中炸黄,再配金针菜、黄芽菜、笆菜或海带等红烧。
教门馆以“周同兴”最出名,“清炖鸡鸭汤”,称作“清江一绝”,誉溢人口。
资料来源:淮安文史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jji/9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