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七百多年前的淮安端午风情
视频制作:淮安人网
端
午
品粽子
赛龙舟
节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在我国已经存在了上千年
西晋《风土记》说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这是“端午”一词最早的出处
澡兰香淮安重午
宋代四大词派的一位领军人物吴文英,南宋末年曾在淮安生活过一段时期,某年端午,他独创了一种《澡兰香》的词牌,描写淮安的端午风情并抒发怀旧思人的感情,现将全文录出: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银瓶露井,彩扇云窗,往事少年依约。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熏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情人手腕上系着五色丝线,篆文书写的咒语符篆戴在头上,以避邪驱疫。在天青色纱帐中外香甜。在庭院中花树下摆好酒宴,在窗彩扇,当歌对饮,往日的美景历历在目的石榴裙上题诗写词,今天窗外的石榴已经凋残,曾经的欢乐已逝,光阴似箭,沙洲上柔嫰的蒲草在风中摇曳,茫茫如一片青烟。请不要再唱江南的古曲,那幽怨悲抑的哀曲,怎能安慰屈子的沉冤?春风和煦中燕子已生小燕,连绵细雨中梅子已渐渐黄圆。正午的骄阳正烈,美人是否也在幕帑中沐浴香兰?想她一走会回到绣楼下菖蒲浸酒,自饮自怜。怅望中我仰望苍空,看那—穹新月冉冉升起,那清淡的月光伴随着我,来到这海角天边。
淮安端午习俗
这里,我们不去探索作者的感情世界,只就词中反映的淮安七百多年前端午习俗风情做一些解析。“盘丝系腕”,是指用彩色的丝线系在手腕上,这一习俗延续至现代。不过,多系于孩子,且不仅系于手腕,而且系于脚腕,据说可以辟邪。在楚州,这种系腕盘丝直到农历七月初七才剪去,放在高处,据说,是为了好让喜鹊叼上天去,为牛郎织女搭建鹊桥。“巧篆垂簪”,是指用精巧的纸花垂系于发簪上(时代文艺出版社新版的《宋词三百首》作如是解释)。笔者以为,纸花当作螺旋形,且含有香气,所以称为“巧篆”。今天,我们仍可看到一些女孩在发卡或发夹上戴花,但花的形状和质地色彩丰富多了。“银瓶露井,彩扇云窗”指作者的居室和生活环境。“银瓶”,指汲水的容器,一说是酒具。笔者幼时,端午日家人常汲井水饮用和洗澡,以辟暑气、邪气。“云窗”,指雕饰云纹的窗子,看来,虽在南宋季世,淮安上层社会生活条件还不错。“红绡褪萼”和“汀洲烟蒻”,指石榴花萼已开始褪落,水中洲渚边柔嫩的蒲草正在成长,这都切合淮安的季节特点和生态状况。“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是指淮安人闹龙舟时唱着为屈原招魂的歌曲,“楚江沉魄”是指投汨罗江自尽的屈原。全句的意思是,淮安人不用唱歌为屈原招魂,屈原有太多的怨抑,何况目前时势是这样的危机深重,和屈原当年自沉时楚国的状况相似,屈原是不会来“享受”的。淮安闹龙舟的传统长久保留,但当年所唱的“江南古调”久已失传,我们只能从本词中知道古代闹龙舟还要唱歌这件事。“熏风燕乳,暗雨梅黄”,两句仍写节令和生态。“熏风”,指东南风、和风,即夏季的代表风向。“午镜澡兰帘幕”,“午镜”,指端午日午时铸造的镜子,在端午日一边照镜子,一边用兰花(草)泡水洗澡,民俗认为,可以使人平安健康度过一夏或全年(既然洗浴,当年要垂下“帘幕”)。端午,古代中华习俗又称浴(澡)兰节,此俗一直保留至现在。许多人家在端午节午时,仍有用菖蒲泡水洗澡的习惯,所谓“澡兰”,当然可以解释为用兰花,也可以解释为用兰草、菖蒲,菖蒲本身有香气,且易采获,故一般百姓家多用之。“应剪菖蒲自酌”,指用菖蒲叶片泡酒喝,以辟瘟气。此俗现在已不多见。
吴文英
吴文英,浙江鄞县人。清道光年间,淮安府学教授周济编《宋四家词选》,将其和周邦彦、辛弃疾、王沂孙并列为宋代四大词派的代表人物,称其“奇思壮采,腾天潜渊,返南宋之清泚为北宋之秾挚”。但不少词学家批评他好堆砌故实,时空交叉,有时陷于晦涩。我们认为,正是这“好堆砌”的毛病,才使词中保留了许多当时的资料,使我们了解七八百年前的淮安社会面貌。
(文稿来源:文史淮安网)
往期相关文章导读
淮安人过端午的习俗
今天
五月初五端午节
淮安端午风俗
白马湖
节庆餐饮习俗之端午包粽
淮上会
淮安文化·教育故事·生活感悟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bk/9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