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知青故事 —— 方立成的爱
苏北大地,淮安城西北角上,有一个地方叫吕庄村。该村有四百多户人家,两千多口人,约有三千多亩土地,是个祖辈以土地为生的纯农业人的地区,成立人民公社后,农民日子好过多了。
但那时候由于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加上生产技术落后人们思想保守等等因素,农民的生活还是非常艰苦的。当时的农村人们要脱离苦难,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就是进城,那时的流传说法是:人休七世在城里,穿好衣来吃白米,热天太阳晒不到,雨天脚上不粘泥。快快乐乐一辈子。
就在农村有人梦想进城过好生活的时候,城里长大的青年方立成却下放到苏北的农村当起了实实在在的农民。
方立成在城里的家原有兄妹三人,自己是老大,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自己高中未毕业就赶上文化大革命,那时学校领导基本上挨批斗的多,老师也有不少人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各人自顾不暇,学生也有当上红卫兵,参加造反派,整天集合开会搞批斗,没有人好好上学学习。整个学校瘫痪了。方立成也就整天呆在家里,成了父母的有力帮手,帮着父母打理各种他能做好的家务事。
弟弟方立功比他小几岁刚读初中,妹妹方玲才十多岁还在小学读书,全家五口人的担子就全靠在父亲一人的肩上,生活压力确实很重,母亲无正式工作,靠做做临工或替人缝缝补补赚点小钱补贴家用,当时生活虽然艰苦,但父母教子有方,兄妹相处融洽,全家和睦,平常生活倒也很快乐。
当上山下乡的政策落实到他们家兄弟俩人的头上时,他们不得不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而又痛苦的抉择——老大方立成插队下乡当农民。把留在城里能读书、升学和顶班工作的机会留给弟弟妹妹。
当时只有二十岁的立成来到农村后,他也暗下决心,扎根农村当好新农民,他怀着建设新农村,改变旧农村的伟大理想,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未来更好的新生活的美好愿望在努力奋斗着。
他在这块贫穷落后的土地上风风雨雨的坚持了二年多,结果发现,理想并未实现多少,美好的生活也未完全到来。而单调重复的下田作业,艰苦的体力劳动,不能不在意的价值很低但能凭此多少为出工所得、能得到多少粮食补助的工分,所有这些,把他消磨得手长老茧,额生皱纹。
多少激情和豪气慢慢的也变得平庸和现实。他想:人生可能就是这样,就这样往下过吧。人最大的快乐应该来源于美满的婚姻和幸福的家庭,别的都不重要了,现在重要的是:他要谈恋爱。
对方立成来说,找个女朋友好像也并不是什么难事。他人长得帅,又是高中生,平时各种表现也都很好,和他一齐插队下来的女知青小莫就想和他谈恋爱,还有本队刘大爷的女儿秀花也有这点意思,当然这都是凭他个人直觉判断出来的。
他想和他一起来插队的小莫肯定不行,俩人都不太会做农活,又没有住房婚后无法生活。刘大爷女儿刘秀花也不行。首先她长得不怎么漂亮,性格有点强势,刘大爷又很宠女儿,结婚后受气是肯定的。
他思来想去有一个女孩最好,她人长得漂亮,又能说会道,还是村小学的民办教师,她就是农村姑娘吕艳红,吕艳红在吕庄村也算是拔尖人物。她长得高挑身材,白净肌肤。特别是一双眼睛虽然不大,但非常好看,细长而有神。加上一对浓黑弯弯的眉毛给人感觉是面带笑容,温和而亲切。她是村里不多的几个高中生之一。现在村里的民办小学当民办教师,方立成看好的并准备追求的就是这个农村姑娘。
方立成对吕艳红是非常有好感的,也下定决心要追她。但经过认真的思考和仔细的衡量还是迟迟没有行动,他觉得自己配不上人家,如果人家看不上自己不和自己谈,将来弄得灰头土脸的以后在这里还怎么好做人呢。想是这样想,但不追试试他心里总是不甘心。
怎么试呢?方立成觉得最靠谱的方法还是“一见钟情”,实际上在下放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对全村人都基本熟识,特别是青年人他们会常在一起活动,如开会、学习、农村放电影等他们都会相互交流,尤其是对女性,他们都是没话找话说、胡侃瞎扯、嬉笑打闹。
他们之间都很熟,方立成和吕艳红他们俩也并不陌生,他所谓“一见钟情”就是俩人意识到对方对对方有意要表达谈恋爱的意愿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显得热情不热情、愿不愿意多交流。是羞涩的紧张还是讨厌的慌张。总之凭心灵的感应吧。方立成按照他自己对“一见钟情”的标准和吕艳红正式见面了…...欲知吕艳红当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且听下回分解。
▍内容来源:清江浦原创。
▍图文编辑:清江浦(如需转载授权,请联系)
▍商务合作(欢迎爆料、投稿,有红包奖励!)
▍法律顾问:袁晓航律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bk/1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