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的五座城门,观澜门便益门临淮门
《涟水的五座城门》。根据《光绪元年安东县城图》分析记载。这张地图的方位是上南下北,古代中国人以北为尊,和西方不同。
涟水的五个城门依次是观澜门(南)、便益门(南、西之间)、临淮门(西)、镇涟门(北)、滨海门(东)。
从这张地图上看南门附近的新城墙外仍有老城墙的残骸,山囗(这个字辨认不出)备署和朱公祠是在老城墙里的,可是后来因为“乾隆五十一年黄水浸溢”,新城墙缩小了范围,将它们留在外面。
城墙内也只剩下龙王庙和一个小庵,采访过年出生的涟水画家陈伯纳先生,他说记忆中的南门附近长着一人多高的红草,葳蕤成片,共产党的地方武装常常藏匿其中。
观澜门前就是废黄河,“登城楼可观黄河之水”,所以“观澜”二字倒也恬当。
便益门门额现在仍然收藏在涟水县图书馆内,去看过,落款虽已破损,但是还能看见“十二年岁次丁亥孟秋重建”的字样,“此门亦称小南门,仅可容人进出,但从未启用过”。
这次的重建还是避黄河而北缩,以致将大王庙也放到了城外。大王庙祀的是水神,据《老残游记》等书记载,当时人们出于对洪水的敬畏,河水中出现一些和平常不太一样的动物(如黄色或白色的蛇就被称为过金龙大王或银龙大王)都会被纳入庙中供奉——甚至是河水中的一截木头。
临淮门的得名当然因为“面临淮河”,门前有个“接旨桥”,门内还有个迎宣桥,可见都是纪念皇帝宣旨这件事,不像是民间的传说——而我已经考证不出有何典故——但传圣旨这样的大事都安排在西门,足以证明这里地位的重要。
过接旨桥进临淮门,则有碧霞宫、城隍庙、天齐庙,在淮安佛教史上留有盛名的能仁寺、涟水最高权力机构县署等都在那里,一定是当时涟水最繁华的地方了。
北门叫镇涟门,镇涟门的东边还有一个北水关,我以为是废黄河的水黄浊不堪饮用,所以过去涟水的居民多开北水关来此取涟河里的水因而得名。王先生的文章证明我的猜想只是一厢情愿——”乃系防水患之用“。——涟水的得名,就缘于北门的涟河。
东门近海,我一直以为该叫“濒海”才对,但人家明明叫“滨海”,可能在很早的时候大海就在涟水的东门脚下——比想像的“濒海”要严重得多。
一首歌,一段MV,一种心情欢迎广大微友推荐好听的歌曲
好看的MV!一首歌,一段MV,一种心情。
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bk/8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