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
公众安全感指标年终全省第一、全年综合第三,全省设区市中唯一四连升,全市政法队伍满意率和网格规范达标率等省高质量考核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群众扫黑除恶满意率全省前三……
96个重点项目在全国全省产生广泛影响,智慧技防、无讼淮安、未检工作等项目受到中央和省领导批示肯定,维稳机制、社会心理服务站建设等项目填补空白,“老兵调解”等项目形成区域特色……
近年来,淮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立足市情实际,紧抓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变革契机,牢固树立“以智力补人力、向科技要战力”的创新理念,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迈开新步。
起点领先,破解数据汇聚共享“堵点”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淮安利用“四频一网”视频会议系统部署疫情防控相关工作,县、乡镇、村以视频会议形式收听收看,将全市疫情防控社区防控相关精神及工作要求及时传达到乡镇、村基层一线,有效助力全市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近年来,淮安在全省率先建成的纵贯市县镇村四级的“四频一网”视联平台,全部接入三级网格中心。平台拥有视频会议、视频监控、视频调解、视频接访、社情民意等11个功能模块,不仅实现了指挥调度、视频巡查、服务管理等业务应用扁平化、可视化,还为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载体。
“全省领先、全国一流”。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征程中,淮安瞄准这一标准定位,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以智能化建设的新成果全力破解制约社会治理的关键障碍。
建成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城市“大脑”。淮安启动市级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依托公安云平台和“智慧淮安”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全面开展数据整合,为市域社会治理提供基础支撑。现已成功接入19个政府部门和民生企业类数据,数据总量约20亿条,成功开发维稳预警预测系统等20余个应用场景。
全面升级技防监控城市“天眼”。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视频监控资源,加快现有监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全面加强公共安全视频资源联网平台建设,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视频监控资源与数据挖掘、人脸识别、人像追踪、车牌比对、智能预警、行为判断、地理信息等融合对接。居民小区视频监控联网建设经验被原中央综治办全国推广。
创新搭建“四频一网”治理“手臂”。“四频一网”平台拥有视频会议等11个功能模块,为广大群众享有公平正义的公共法律服务和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有效的平台载体。目前,市县镇村四级个点位已全面贯通,建成由人组成的网上调解专家库,对接公共安全视频图像路,让城乡居民都能通过电视、手机成为平安建设的“雪亮眼睛”。
高效推进,破解公共安全管理“盲点
日前,记者来到全市“雪亮工程”居民小区视频监控综合应用工程控制中心看到,一块显示大屏由多个小屏拼接而成,每块小屏上都实时播放着监控的社区画面,画面一角写着实时监控地点。
今年初,一名可疑人员在某小区停车场布设的防区内多次徘徊,触发报警,值守人员立即查看,发现该人正在撬盗汽车后备箱,迅速通知保安在小区出口拦截检查,有效发挥了“雪亮工程”车辆布控的功能。
“小投入”撬动“大产出”,“小平安”积累“大平安”。在雪亮工程建设中,淮安市运用市场手段,实行服务外包,吸引社会资本建设。公开确定招标主体,将后期联网、运维等服务事项整体打包,公开招标,市保安总公司凭借自身实力一举中标,全面开展联网建设。
面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繁重任务,淮安着力加强体制、机制和方法创新,为智慧政法各项重点项目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项目化实施。以项目化手段聚焦重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连续三年将智慧政法“一核四基”建设任务作为年度政法重点项目强力推进,将项目建设纳入对各县区和市直部门的政法综治与平安建设考核范畴,确保建设任务落地落实。
市场化运作。为突破资金制约瓶颈,顺利推进智慧政法建设任务,推进投入机制与融资模式创新,构建起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如在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方面,全市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在“雪亮工程”建设方面,各县区普遍采用BOT建设模式,在“四频一网”项目建设上,则采用企业投资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的公私合作投资模式,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项目投资与运营,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社会化、运营机制市场化、管理方式科学化。
源头预防,破解矛盾纠纷化解“痛点”
今年3月,涟水法院受理原告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涟水支行诉被告张某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案,因疫情防控期间避免人员聚集,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调解员利用无讼淮安在线多元调解平台线上调解。
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发现,被告未否定借款合同事实,有还款意愿,只是受疫情影响,不能正常工作导致暂时失去收入来源,并非没有调解的可能性。经过一个小时的引导,促成双方形成共识,并最终达成协议,由被告的儿子替其履行还款义务,案件得以圆满解决。多方参与、协调联动、源头预防,是淮安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的关键词。
淮安在全省率先出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1+3”文件,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各种矛盾纠纷解决方式充分衔接、高效运作,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乡、街道)、各类问题就地化解”。坚持把稳评作为决策刚性门槛,全年完成稳评项目个,第三方机构参与率达72.46%,不予或推迟实施项目9个。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淮安实践,深化“三调联动”提升工程,县镇村三级调处中心全部实体化运行,“无讼淮安”在线多元调解平台发挥示范效应,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位居全省第三。
为进一步拓宽载体和平台,全市城区派出所全面建立“派驻式”人民调解室,同时加强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市县两级共建立物业、医患等专业调委会个,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裁审一体化调处机制,在全省率先成立正科级事业建制的城区医患纠纷调处中心,针对特定行业和专业领域的矛盾纠纷,运用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实现提前预防、及时化解、定分止争、案结事了。
集成网格,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点”
“你好,我是金莺花园小区居民曹慧,小区内发现窖井盖损坏,请求更新,保证居民出行安全。”日前,洪泽区高良涧街道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朱德喜接到电话后,立即和小区物业网格员周晓鸣取得联系,安排维修师傅赶到现场进行更换,前后只花了5分钟时间,居民非常满意。
网格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前哨”和“连心桥”。年9月,淮安被省委政法委确立为全省首批、苏北唯一的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试点市。三年多来,淮安将创新网格化治理作为推动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自主研发的网格化信息系统成为全省通用版本,打造了“两网融合”“六单闭合”等一批创新品牌。年各项指标大幅攀升,特别是网格员服务管理工作满意度排名全省第一。
基础建设,提高“网格”建设标准。织密“一张网络”。将原并行于社区的民政、人社等近20张专业网整合成基层治理“一张网”,目前全市共划分网格个,所有网格均在GPS地图上精准标注,做到网格编码与全要素网格通账号对应关联。打造“一支队伍”。全面整合各地各部门原有网格力量,配齐配强网格员队伍,城市社区专职网格员配备率达%。建成“一个平台”。将原综治信息系统迭代升级为网格化信息平台,并同步研发网格信息采集终端,规范信息采集标准。平台已绑定户籍人口信息.7万条,人房关联率达98.78%。
协调联动,提升“网格”实战能力。建强建优三级网格中心,县镇村三级网格中心建设建成率达%。年,全市各级中心共受理问题事项.6万余条,办结率达%。创新建立部门共治平台。推行“部门+网格”工作模式,部署开展红蓝黄绿“四色网格”创建活动。
充分发挥信息支撑作用。实施网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yw/13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