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从淮安回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其实
这几天淮安人被这句话刷屏了
淮安归来不喝酒,
活着回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近日,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一教授到淮安出差期间,遭遇无数酒场后,发表了一则感慨饮酒文化的《淮安归来不喝酒!》引爆网络,让我们见识一下来淮安做客的友人,了解一下淮安酒场风俗吧。"来
以下为原文:
总算从淮安回来了,而且是活着回来。
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第一句话,就感觉到这位教授的心酸
下面我们接着看
说起这次旅行印象最深的事,我想除了绮丽秀颖的风景,恐怕便是淮安人的喝酒了。淮安人善饮,这是众所周知的。这些天来,我们便亲见其酒桌上的海量与风范了。淮安人不但善饮,而且善劝,其劝酒的水准达到了一种艺术的高度,却是我们意外的发现了。不讳地说,淮安人的劝酒已骎骎乎形成一套精致且精湛的技艺了。这种技艺只有亲临淮安并亲炙其味的人,才能窥其纤毫,并为之叹为观止。
说淮安人的劝酒已经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小编也是深有体会啊
首先,淮安人的劝酒浸染着一股艺术的气质与善良的霸气。有板有眼,循循善诱,没有丝毫讨价还价的余地,恍如软刀子杀人,于温藉融和之间,让人酩酊大醉。而且,其敬酒每一杯都有每一杯的说法,每一种说法都有一套论证,人情世故,天文地理,深文周纳,无所不包,对被敬者构成了强大的论证,让人觉得不满饮此杯,简直枉披人皮矣。
艺术的气质与善良的霸气
这句话要怎么解释?
我的朋友苏教授便极善劝酒,每次端杯,老兄都先要充分论证满饮的意义,每一杯都有每一杯的理由,引经据典,勾古稽今,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般的文化享受。这种劝酒的艺术与一些地方动辄“不喝此杯,便是看不起兄弟”之类的做法,自是另出机杼棋高一着矣。尤其可爱的是,劝到高潮时,老苏还能即兴背一首情诗助兴,声与情并茂焉,其情之真意之切,让人觉得不喝此杯简直有愧列祖列宗,即便手里端的是断肠散鹤顶红,也决不皱皱眉。
此时这位教授的内心世界
一定是这样的
淮安人喝酒的规则,有一种属地主义的色彩。无论是席位的安排,敬酒的顺序,动箸之先后,都有一套细致的规矩。这些规矩皆是属地法,解释权都归主人,上海的习惯法自不能适用。于是乎,在淮安这些天,我们一干人在酒桌上动辄得咎,犯规不断,而每次犯规,都有相应的“惩罚”,端的叫天天不应,只好认罪伏法,推杯换盏,以致醉卧沙场。记得有一次清蒸鱼端上酒桌,鄙人率先夹了一小块,尚未入嘴,便被当地的朋友逮住,他断喝一声:“鱼头酒三杯”。闻得此言,不禁肝胆俱裂,只好入乡随俗,浮三大白。这就是淮安人喝酒的“霸道”。众所周知,法理学上有个推定,即所有人都被预设知晓法律之全部内容,故而不承认所谓“不知者不为罪”之说。淮安人喝酒的规矩,似乎也有如是之效力。所谓不知晓当地饮酒习惯的说法,在那里是没有抗辩之效力。
相信每个在淮安喝过酒的人
都经历过淮安的“罚酒”
真是走遍所有的路
也不如淮安人的“套路”
而且,淮安人喝酒有一种严格的程序主义的色彩。每次敬酒与被敬,都有着具体而微的程序,有板有眼,敬者与被敬者都深谙其味,行动如仪。这种仪式背后隐藏着深厚的礼俗文化,古朴凝重,令人肃然起敬。印象深刻的是陈教授之敬酒,其做派巍巍然有古风。陈教授向每个人敬酒时,一定要与之攀谈几句,内容因人而宜,一丝不苟,诚挚澹定,有首长之风。这种做派让人觉得不满饮此杯实在罪孽深重,于是个个三仰其脖,喝得面如桃花不吐人言。在我看来,这种精致的程序似乎又是一个“陷阱”了:开席之际,先共饮三杯。三轮轰炸下来,酒量不佳的便开始目光游移脸上做可爱状了。接下来便是东道主挨个敬,敬酒动辄三杯,前两杯他是不喝的,直到第三杯才陪你一道干。这道程序完毕,菜鸟们自是神智模糊东倒西歪了。不消下道程序,个个便如斯诺克桌上的色球,被人笃定地收拾。
淮安人敬酒
喜欢先敬两杯
你以为喝完就结束了?
不对,最后还要“陪一个”
在来个打飞的......
在淮安喝酒一般都是白酒,倘若哪位年兄一上桌,便叫嚣着上一杯酸奶,可谓冒天下之大不韪矣,按照古罗马的法律,恐怕就要人格大减等了。在淮安人的酒桌上,白酒好像已经成为桌子的一部分。即便入席前主人信誓旦旦地表示不喝白酒,只是意思意思。但一旦酒席摆上,白酒照旧巍然矗立,让人触目惊心。淮安的白酒性极烈,即便是好酒佳酿,入口亦不醇,一杯下肚,恍如生吞下一块木炭,腹中如灼,一时龇牙咧嘴,五官挪移。回想在淮安的这段日子,每当走进酒店,看到热情好客的主人,我们在深切感激之余,总要胆战心惊,有一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感。记得从开封到淮安前一夜,有人告知淮安乃江苏酒文化最盛炽之地,唬得我们一行个个战战兢兢。便是用午餐,负责接待的同志宣布,因近来当地政府严禁中午喝酒,因之憾不能上酒。听到这个消息,大伙个个笑逐颜开弹冠相庆,恍如过年过节矣。
这到底是多害怕和淮安人喝酒
这下淮安人要在全国人民面前
长脸了
不过这位教授一定是不知道
淮安人喝酒还有个习惯
那就是
..
来来来,二场继续!
对于此文章的真实性
小编得知这篇文章是移花接木之作,
淮安完全属于“躺枪”。
该文是在年就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章《南阳归来不喝酒》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原文并非针对淮安。
一个淮安人喝酒的日常
通常一个酒桌上,起码是先带一箱白酒来,大家先是每人两杯敬一圈,然后再相互“加深”(感情)两杯。虽然大家都豪饮,但小城人喝酒非常文明,一般在两圈后,主人就随意了,不会强求每人喝多少。这时候,酒量大的人就开始发挥了,小酒杯靠边,开始“壶搞”或称令狐冲(拎壶冲)。
老朋友的,新朋友的,一推就是一壶半壶,几个回合下来,不少人吃不消,大喊“不喝了不喝了,留点,留点下次再喝…”,敬酒的便不让说“不行,不行,你这个养金(鲸)鱼呢啊?”。上一轮过后,“打的”又开始粉墨登场了。所谓“打的”,就是端起酒杯起身到朋友面前敬酒,这样的礼遇是高规格的,没有人能够拒绝,于是,酒又是海喝了一通。
最好结束了,又是一番握手、拥抱,十八相送,难舍难分。一群摇摇晃晃的身影在灯火阑珊里渐行渐远。。。
关于淮安人喝酒的故事有什么想说的吗?
评论下呗!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xz/6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