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藤城事淮安过年习俗之小年送灶
腊月二十三是农历腊月的第二十三天,民间称“小年”,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后逐渐演化为“二十三,过小年”。
凡家内各事,灶神均有权管理。他观察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并把好事坏事都记录下来,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这天上天向玉皇大帝“打小报告”,以降福祸于其家,因此人们对此特别重视,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都要祭祀灶神,民间称“祭灶”、“辞灶”、“送灶”。
送灶
——亦庄亦谐的祭祀活动
来源:文史淮安
作者:樊国栋
进了农历的腊月门,最寒冷的“大寒”节气就临近了。吃了“大寒”前后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鱼、腊肉、灌制香肠,又忙着扫尘、洗被褥。忙到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便进入“送灶”的祭祀活动。年味儿一下子浓了起来。
一直沿用到今天的“灶”,是用得最早的“竈”字的别体字,这两个字都属会意字。“竈”由三个偏旁部首组成,“灶”只有两个偏旁部首,与繁体的竈相比,摆脱了“穴”,保留了“土”,增加了“火”,既反映了古代炊事灶具改良的实际,也简化了书写,这一字体的演变表明了社会的进步。
《辞源》对“灶”有三解:一、烧熟食物的炊事之处;二、灶神;三、祭名,属“五祀”中的“灶祀”。人类的生存状况,由茹毛饮血演变到燃火熟食,是由荒蛮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古人认为:北方的神农氏“以火德王天下”被尊为炎帝,炎帝死后被“讬祀于灶神”;而黄帝“得祝融而辩于南方”,祝融系南方的火官,相传祝融死后也被尊为灶神。所以《礼?月令》以及《吕氏春秋?四月》(《四月》的篇名,还明示春秋战国时期的灶祀在四月份夏初)都将灶祀的对象并记为:“其帝炎帝,其神祝融。”都用上这8个字,且无一字讹错。
其实,古代的“五祀”有多种划分法。其中有祀“五官之神”的,即句芒(木正之官)、蓐收(金正之官)、玄冥(水正之官)、祝融(火正之官)、后土(土正之官;请注意,这里的“祝融”,本是火神,古人让他兼了灶神!汉代班固的《白虎通?五祀》记载的竟是与古代物质文明密不可分的五种器物,即先民觉得很享受,很欣赏的门、户、井、竈(灶)、中霤(屋檐滴水之处)。这两种划分,都把炊事离不开的火与灶排了进来。《史记?武帝纪》曾记载了“于是天子始亲祠灶”的重大祭祀活动,以至后来祭祀灶神成了民间非常广泛、相当持久且带有浓厚节庆气氛的一项民俗活动。
祭祀灶神日期,汉以后才改为临近过年的腊月下旬,北方定在腊月二十三,南方则定在二十四。意味深长的是,位于中国地理南北交界线上的淮安,不仅在作物品种、建筑风格及民俗习惯上南北兼容,在送灶日期上也南北兼而有之,当地就有“军三民四”的说法,也许大河卫、漕标及淮安卫的驻淮将士大多来自北方的缘故吧!
祭祀灶神,首先须确定灶神的位置。先人早就在灶台预设了灶神的寓所——“神龛”。神龛在哪个方位呢?今天的年轻人大多没见过锅灶,说出来也难以领会,让我们再大致认识一下锅灶的形态及构造吧。
长期以来,各家灶台大多齐腰高,台面上安置着三口铁锅;在灶台后壁,为每口锅开有灶门,便于分别添加柴禾,瞭望火情,拨柴控制火苗。每个灶门的内口上方,都预留收集烟尘的通道;再在台面用砖块砌成空心墙,把各烟道围罩起来。为节省砖块,这空心墙不是均等地向上砌高,而是逐级往里缩,在靠近里锅的方位,砌成四面等宽的烟囱,直达屋顶,穿出屋面——这是考虑到:烟囱越高,拔烟效果越好,且可将烟尘排出屋外。烟道的连体墙既然是逐级后缩,带有墙拐,前人就把神龛安置在约一人半高的拐垛上。龛顶雕成飞檐状,檐下是长方浅洞,洞内贴上灶老爷像,套色木刻印刷而成。
在我们淮安地区,灶老爷像是单身的。据央视对民间木刻的介绍,北方的灶老爷像还配上了灶奶奶,强调仙界跟凡间一样,没有孤独,也是成双作对,和谐美满。表明了古人对幸福生活的执著追求。
民间把祭祀灶神的活动命名为“送灶”,解释为送灶老爷上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善恶。人们希望灶老爷到玉帝面前多说好话,不要把平日见到的争执吵闹的琐事也报上去,总是恭维他,为他送行。祭祀从吃过晚饭、洗碗刷锅完毕开始,把旧像揭下,换上新像,有人还趁机在神龛的两侧,贴上一副微型对联:
上天言好事
下界保平安
龛前供上果品,点亮一对腊烛,燃起一柱高香。还在灶台面撒上剪碎的稻草,草中掺杂着稻粒,说是让灶老爷的坐骑既吃得饱又吃得香。聚集在锅屋内的全家人——直至解放初,都是以大家庭为主,属多房头的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以辈分及长幼次序,向着焕然一新的灶老爷像,郑重其事地下跪叩头。
叩毕分吃“送灶糖”。这种糖由麦芽糖切成大小不等的块状,再由大到小一层层地垒成宝塔形。更有趣的是无论长幼每人都得咬上一口,现场品尝。领先的长辈,很自然地咬塔尖,动作麻利文雅;越往下,年龄越小,也越贪吃,嘴张得大咬得也较多,嘴唇与牙齿往往被粘住,难以张开,大多小孩没耐心含在嘴里慢慢融化,索性咀嚼起来,可糖的黏性又让他们咀嚼得很费劲,于是露出了种种怪相,叫人忍俊不禁。大人往往抓住这个机会,教育孩子们从今向后不要开口就骂人、说粗话。相机教育的内容也往往五花八门,有的大人竟把吃送灶糖说成“禁口糖”,解释成禁止张口骂人;有的大人把粘住唇齿的现象,发挥解释成平时骂人越凶就粘得越厉害等等,不一而足。
送灶的祭祀活动,活跃了家庭气氛,也催生了街面上卖送灶糖甚至卖稻草的临时性小买卖,就像庙会一样,早已娱乐化了。随着科技的进步,原先的种种迷信成分,纷纷不解自破,逐渐淡出人们的脑海。昔日的送灶,尽管不断被人注入新的内容,改良某些形式,但鉴于绝大多数家庭小型化,且大都住进楼房,也不便烧柴禾;只需接上电源或煤气管道的小型精巧灶具,可谓层出不穷。喜庆色彩的送灶活失去了舞台,仍是社会的进步。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又一份珍贵记忆。
扫一扫,戳一戳
淮安拉拉藤,为爱而生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xz/6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