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马伯庸ldquo海纳百川rdq
9月5日下午,淮印时光文创园艺术中心,多名淮安读者济济一堂,著名作家马伯庸新作《两京十五日》读者见面会在此举行。
马伯庸新出版的历史小说《两京十五日》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大明洪熙元年,当朝太子朱瞻基的宝船在南京秦淮河被炸沉,同时京城也出事了,皇帝大病昏迷,两京之间一时暗流涌动。一场横跨两京的惊天剧变令太子踏上了疯狂的极速之旅。他必须在15天内跑完两千两百余里路,从南京赶至北京去拯救自己,拯救大明。
朱瞻基负伤不宜长途骑马颠簸,坐马车太慢,唯有水运,可以千里不停。最终由捕快吴定缘、小行人于谦、女医师苏荆溪和太子组成的四人小组选择了水运,也就是沿着大运河从南京出发前往北京。
这是作家马伯庸继《长安十二时辰》之后,又一部备受影视圈追捧的作品。
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分为上下两部,全文近70万字,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故事灵感,竟来源于《明史》中一段仅40字的真实记载:“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
时间确定、起点终点确定、历史结局确定,路上发生的故事却曲折离奇。为了躲避幕后势力的追杀,朱瞻基甚至重走了当年建文帝朱允炆逃出南京的路线。
极速之旅危机四伏,故事最后,关键人物的真实身份和目的又有意外反转。整个故事充满了各种悬疑、变数,让人忍不住一气读完。
这部小说着重写了南京、扬州、淮安、济南和北京5座城市,前期接受采访时,马伯庸老师被问及“哪个关卡你当时构思时觉得这一关应该很精彩?”马老师回答:“淮安那一段吧。首先它是真的,不是我编的,冒险旅行中运河发挥的功能我都没瞎编,只是稍微夸张化了一点,让它更有戏剧性。淮安那一段,我实地考察过运河遗迹,然后把它写出来。”为什么会对淮安如此重视?在他心目中,淮安与运河沿线其他城市有何不同之处,马伯庸老师从淮安特有的软兜长鱼面谈到了淮安南北交融的饮食文化,分析了蕴含其中的淮安城市气质,还进一步提到了淮安不同于其他运河城市的“工业化”:淮安在大运河中的位置非常关键,正好位于南北交界处。
我对淮安的印象,刚开始不是因为它与大运河的关系,而是与吃有关。我第一次来淮安吃到软兜长鱼面,吓了一跳。我习惯在上海吃响油鳝丝,都是切成一小条一小条,里面是蒜末。淮安的软兜长鱼面,一碗端上来,鳝鱼都是整条,一碗中有七八条盘在里面,蒜也不是蒜末,而是蒜瓣儿,这有点像北方的吃法。鳝鱼南方吃得比较多,但这种豪放的方式,与北方有关系。我就特别有意识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xz/10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