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名人枚乘七发谏君以治病心

毛泽东与张闻天

“你如有兴趣,可以一读枚乘的《七发》,真是一篇妙文。”这是毛泽东年8月2日在给张闻天的信中所说。当月16日他又写了一篇短文:“我少年时读过此文,四十多年不理它了。近日忽有所感,翻起来一看,如见故人。聊效野人献曝之诚,赠之于同志。”毛泽东推荐大家读枚乘的《七发》,而且把这篇短文作为中央文件印发全党。《七发》究竟是一篇什么样的妙文,竟也受到伟人的青睐?

初读《七发》,作者枚乘就在我脑海里留下了医者的模样。温文尔雅白净略瘦的中年枚乘,正坐在床边为卧床不起、好似病的不轻的人把着脉,静默少许起身,捋了捋胡须而道:“今太子之病,可无药石针刺灸疗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之,不欲闻之乎?……此亦天下要言妙道也,太子岂欲闻之乎?太子据几而起曰:‘涣乎一听圣人辩士之言’,黏然汗出,霍然病已”。

自读过《七发》,枚乘这样的形像就固定在我脑海里。他在文中把自己装扮成吴客去楚国看望生病的太子,不紧不慢地耐心开导着太子,就像一个医者。我印象最深的是汉武帝刘彻小时候,有一次去探望身患结核的汉景帝时,主动要求背诵《七发》给景帝听,说《七发》可以治病,在这一点上我与古人产生共鸣。至于刘彻说《七发》能治病,也只是他小时候学这篇文章的印象。《七发》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七发》讲的的确是一个治病的故事。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好文章就是一副良药,的确能治病。就象今天的心理医生,通过启发、引导给病人以精神解脱或精神愉悦,正所谓心病还要心药治。这样的作家一定具有多方位的学术知识,尤以对心理学、生理学有所研究,而枚乘就是。

有文献记载,枚乘既精通方技又深谙道论。为讲述吴客给楚太子治病的故事,他借鉴方技之术中阴阳消长与疾病转归的周期数“七”,建构出《七发》“铺叙七事”的体制,并继承《老子》论道的表现方式,以“要言妙道”传达出治理国家的黄老思想。还将《招魂》《大招》中平铺直叙而蕴含巫觋文化的意象,创新发展为依次层进的七事,从而阐释出《七发》文本深层由治病推及治国的身国并治思想。“一将功成万骨枯”,是要多少持刀舞剑者鲜血才能写成?由此可想,有思想光芒又有艺术才华的枚乘,千年才出一个。

枚乘,字叔,汉初楚人(今淮安人),生年卒月不详,死于武帝初年(前)。西汉大赋奠基人,以辞赋创作最为著名。主要活动在汉文帝和景帝时期。早年游学广陵,因文学而任吴王刘濞的朗中,后因吴王有了谋反之心,上书谏之不听而离开吴做了梁孝王的门客。也因在七国叛乱前后两次上谏吴王而显名。

他所著的《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最高,宏大的结构、繁富的辞藻、铺排的描写手法、主客问答等独具创新的体式,为汉代新体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后人多为模仿,如张衡的《七辩》、曹植的《七启》、左思的《七讽》等,作品的品位均不及他的《七发》,枚乘可谓是开了一代风气之先。《七发》是一篇有创作意图的赋作,作品皆在劝谏,主旨在于戒膏粱之子。正因为如此,当年毛泽东向全党推荐枚乘《七发》,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七发》作于汉文帝十二年(约前年),是在吴王濞初生怨恨之情、有谋逆想法,但尚不明显或开始做些准备谋逆的事情,枚乘有所觉察,但在没有确凿的事实时,以枚乘忠诚厚道的性格,是不会直谏、也不敢乱说。他从养身的角度旁敲侧击,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借音乐、饮食、车马、宫苑、田猎、观涛、论证七件事,开导规劝太子,这是枚乘过人之处。作品貌似是戒膏粱子弟不要纵欲伤生,论贪图安逸如吃毒药的道理,但其意是通过论养生而引申到批评腐朽的生活方式,腐朽的生活源于腐朽的思想,这样的生活本身就是病,就是那“浩唐之心,遁佚之志”。所以药石针灸无能为力,只有“要言妙道”(真理)才是对症的良方。

枚乘是楚客,却在文中自称吴客,大概是吴王刘濞是楚元王后裔,并将其称为楚太子。而现实中楚国太子另有其人,他就是楚元王刘交的儿子——刘郢客。楚,在汉初是韩信的封地,刘邦灭了韩信以后,封自己最小的兄弟刘交为楚王,有薛郡东海彭城三个郡,下辖三十六个县,在今天苏北与淮北一带的淮河流域,时为一个美丽富庶的地区。彭城的沛县是刘邦起家的地方,这个地区文化很发达,受北面春秋时期鲁国的儒学影响,好《诗》。

枚乘在目睹了楚国在几十年太平没有战乱、经济繁荣,诸侯王贵族们生活糜烂迹象,萌发了《七发》写作。再说吴国,刘邦的侄子刘濞,早年因追随刘邦有功,封在吴。有三郡,是会稽,丹阳,豫章三郡五十余城,地域在长江以南的苏南浙江皖南及江西部分地区。在诸侯王中,吴国地盘最大,非常富庶。《汉书?吴王传》记载“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饶足”。汉高祖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为巩固刘氏政权而大封其子侄,给予高度自治的权力和兵权,以及世袭享受先王的待遇,不但不能保大汉一朝万世,反而埋下了腐败、祸乱的种子。

西汉前期刘姓诸侯王中因僭越、淫乱、违犯国法与伦常而被削封、诛杀者非一。而吴王濞只是其中之一。所以,《七发》是写给吴王濞的也是写给所有诸侯王贵族们看的。与枚乘生活在同一时期,还有两个头脑比较清醒的知识分子,贾谊和晁错。贾谊因政论中言语尖锐而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而略晚于贾谊的晁错,因先后上书言兵事、边防,主张重农贵粟,力倡削弱诸侯,更定法令,虽然成为景帝的智囊,却招致王侯权贵忌恨引起吴楚七国之乱被腰斩。

而枚乘,因具有远见卓知两次谏吴王而名满京都,被景帝拜为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一带)都尉。然,文人气质,风流才子的枚乘,因长期在诸侯大国为上宾,所交游的都是英俊风雅之士,生活十分悠闲潇洒,故不愿意退而为地方的下层官吏,觉得还是作赋论文自在,尤以在梁孝王修建的菟园更为惬意,于是他称病辞官,复回梁国。梁孝王刘武死后,宾客尽散,枚乘无所依傍,便返回淮阴(今淮安)老家居住。

枚乘忠诚为国的优秀品质和独步天下的文学才华为后世所称道。《七发》之所以世代不衰,固然在于它首创“七体”,也在于它鲜活热烈、渲染铺陈,极尽语言文学之华美,文学艺术价值之高。所以,汉武帝刘彻对《七发》赞不绝口,很小的时候就已背得滚瓜烂熟。他不但非常崇拜枚乘的学识,对其人也心向往之。即位后,他立即派遣使者专程赴淮,把枚乘接到长安来做自己的老师。他以“安车蒲轮”较为隆重的礼节,用芳香的蒲叶将车轮包裹以减轻颠簸,使老师安然乘坐。终因枚乘年事已高,不堪风霜,不幸在途中逝去。汉武帝的“安车蒲轮”之举亦被世人传为佳话,今天,它已成为尊师、爱师的代名词。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枚乘的《七发》可以治病……也许,历史的妙处正在于此,它不仅是关于过去的事件,还可以是关于现实和未来的寓言。

作者简介

黄迎红,电力企业人士,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清江浦区作家协会理事。喜欢旅游,爱好写作。90年末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带人物纪实以及历史文化杂文。作品旨在宣传家乡文化,除了在当地三大主流报纸、杂志、网络上有所发表,在省内以及电力系统一些报刊杂志上均有发表,多篇文字被国内重点选集选中。参加过不同地区尤其是当地有影响力的征文大赛多次,获过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往期相关文章导读

淮安名人

刘鹗:治理黄河安巨澜,功盖千秋泽后世!

淮安名人

刘鹗:九死一生闯北京,著录第一部甲骨文专书《铁云藏龟》!

淮安名人

刘鹗:半吊子小说家以《老残游记》名垂青史

淮安名人

院士陈鉴远:五十载母校情深

淮安名人

院士陈鉴远:我是江苏淮安人

淮安名人

刘谦吉:康熙南巡至淮安山阳,赐字81岁老臣“雪作须眉”

淮安名人

寄明:她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作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sh/92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