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见证谈说淮安人的文化性格第十
谈说淮安人的文化性格
——第十八期目耕缘讲读堂侧记
春暖花开,和风煦日。2月27日下午3时,由目耕缘读书会史学部承办的第十八期目耕缘讲读堂活动,在省淮海剧团荷芳剧院如期举行。本次活动的主讲人是历史学博士、淮阴师范学院副教授吴士勇,他为书友讲解了淮安人丰富的文化性格。
吴教授从明末清初谈迁《北游录》等历史文献中,发现了关于淮安人文化性格的几种说法,即“淮评”、“淮贫”、“淮瓶子”,这三种说法之间互有联系,大致具有两层含义,其一说的是淮安人喜欢评头论足,议论他人是非,也就是“淮贫”中的贫嘴之意;其二则是对淮安农村生活苦寒贫瘠、民风节俭纤啬的通俗称谓。值得提及的是“淮瓶子”,它的意思是守口如瓶,也就是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而不会往外面出,这主要说的是晚清时期淮安盐商的贪婪而吝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什么事情都斤斤计较,显得非常得精明。借用罗振玉的说法,就是“淮人纤啬好治生”,这与“淮评”、“淮贫”中评论他人是非,宽己律人的含义亦有相通之处。
接下来,吴教授重点分析了“淮刁”的说法。经过调查,他发现这一说法大约出现于清末民初,当时是扬州与清江浦等地,对原淮安县人也就是明清时期淮安府、山阳县人的称谓。“淮刁”这一称谓与“淮评”、“淮贫”、“淮瓶子”在内涵上也具有相通之处,即言语刻薄、品行苛刻,喜好议论别人是非。另外“淮刁”的“刁”字也可以理解为凋敝、破落。吴教授试图分析“淮刁”出现的社会背景,以及为什么清江浦等地能够称原淮安府城人为“淮刁”。他指出原淮安县城在明清时期为漕运总督、淮扬道等官署驻地,行政级别较高,然而至清代中后期全国漕运、交通形势出现大变局,山阳县城的政治、经济地位骤然下降,漕运衙门与淮扬道署均先后迁于清江浦,河下盐商也大多迁徙他地,或沦落为小商贩,为生计疲于奔波。所以清代后期淮安盐商退去了曾经积极进取的精神,变得悭吝、小气,为一点利益锱铢必较、精打细算,逐渐被外人所鄙视,从而产生了称淮安盐商为“淮瓶子”或“淮刁”的说法。
吴教授最后指出,尽管“淮评”、“淮贫”、“淮瓶子”及“淮刁”这些称谓,包含了一定的积极成分,但是它们毕竟是封建社会、农业时代的产物,对于身处于现代工商业文明社会的我们来说,应该摒弃这些不同区域之间的戏谑言词,认真挖掘淮安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将淮安地方文化交融、和谐的元素向外宣传、推介,共同创造淮安美好的未来。演讲结束后,现场的书友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踊跃向吴教授提问、请教,吴教授一一作了解答,互动氛围轻松而愉悦。一个多小时的讲读活动很快就过去了,书友们都表示意犹未尽,希望能有机会再次聆听吴教授的精彩讲座。
吴教授将淮安人的文化性格娓娓道来
书友济济一堂,认真聆听吴教授的讲座
互动环节现场书友踊跃提问
治白癜风呼和浩特哪家医院好白癜风好了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ly/1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