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嘉洋国际学校家长读书会
淮安市嘉洋国际学校家长读书会
父母和孩子是一个系统——Donald.W.Winnicott
非常感谢嘉洋幼儿园卓越班的老师们组织本次的阅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用书中的方式尝试建立与孩子们彼此边界,即基于孩子们的行为,选择相应的结果。所得的收获让我很惊喜,比如孩子们开始早起、生活越来越自理、也开始准点离开家去学校。
《为孩子立界线》第七、八章希望我们尊重他人的界线,学会以正面的动机来表现出爱和负责任的态度。在第七章中,作者提及尽可能不要涉及孩子之间或孩子与其他成人之间的争吵。反思养育过程,自二宝的出生后,我在家庭中或多或少都会介入俩娃的争吵,有时候甚至充当裁判的角色,亦未尊重到他们的界线,甚至会影响他们谈判能力和为自己行为负责意识。现在想想看是我首先不够尊重他们的边界。
我有很多的问题从脑子里面冒出来。看完这本书,我就可以做到了吗?有的时候,我也分不清界线在哪。或者说,从小到大我也是在没界线的环境下长大的,那么孩子们会不会复制我的成长模式?为什么看了很多教养的书籍,我还是力不从心呢?
在一定程度上,书本教我怎么去做,但教不了我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做,第八章内容解答了我的疑惑:首先是爱,其次才是定界线。这是来自西方国家的不同教养理念,作者基于他的信仰,基于《圣经》的诸多教诲。教导要爱他人,在多代人的传承下,爱成为很多人行为的基础,这些人所记录的教养经验是基于爱的很多行为补充。或者说,我猜想著书的作者们,六岁之前应该是在被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至少不曾匮乏过“爱与尊重”。
我在想我的孩子们的时候,理论上因为是我孕育分娩生下他们,所以我自然是最最爱他们,但实际上,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创伤是我给的。我主观不想伤害他们,但是行为却客观的伤害到了他们。如果坚持界线,却给不到孩子爱的体会,就会造成创伤。当我反省到这点时,我也感到完善自我的必要性,所以我也在积极地通过辅导来不断完善自我。
社会新闻中常有青少年采取极端行为事件,甚至父母送孩子去受电击教育纠正问题行为等等教养的迷思。我个人非常赞同我心理辅导老师的观点,即孩子教养中出现的问题,或者所谓问题儿童的出现,其实是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比如亲子间的控制、依赖、挑剔等关系模式等等。当家长做好自己,对内和对外的一切关系(家长和自己、父母、配偶之间)都没有问题时,亲子间的关系也不会出现问题。
例如家长与自己的关系,糟糕的童年经历使得成年后的家长形成一个不被爱的、缺少爱的内在自我形象,并对这个自我形象挑剔、指责。他会在孩子出生后,在孩子的身上投射这种与自我的关系。出现的情况可能是这个家长理性到无法共情孩子,看不到孩子的真实情感需求,感受不到孩子的负面情绪,也不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他们喜欢做的事情是给孩子讲道理,脑中充满了未经处理的情感,却几乎没有与自己孩子相处的基本能力;反之也可能会出现家长对孩子过度地控制。假设孩子不受自己控制,会导致家长产生焦虑心理或自恋式暴怒,表现为对孩子情绪和躯体上的虐待,并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以获取心理和道德上的双重支持。再有的情况可能是无条件的溺爱,把自己渴望得到的爱投射到孩子身上。他们给不了孩子精神上的接纳、支持、共情,就以大量的物质作为补偿。
我们的孩子正在长大,我们也是由孩子长大的,我们的父母也是。战乱、自然灾害、饥荒、政治管控…我们的爷爷奶奶长期处在基本生存的挣扎之中;我们的父母也是在创伤中长大的;我们或多或少,也在重复着家族的影子。这些迭代传递的伤害,是我们执行良好教养理念,但效果平平一个重要因素。
或许,我们在学习亲子沟通技巧方法之同时,也需要在心理层面,处理好与我们自己的关系,更好地接纳自己,疗愈自己。相信我们若以更柔软的心陪伴孩子的成长,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成为更健康的下一代。一起加油!
特别提醒
一、“3岁看大,7岁看老!”如果您正在考虑为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全新的人生起点,请务必到嘉洋幼儿园实地走访和观摩。每周二和周四上午可以安排新生进班体验,点击页面底部“阅读原文”直接报名。
二、正在招募优秀的主班老师、副班老师及保育员
基于认识到0-6岁经验将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我们愿意与家长配合,做好这个关键时期的幼儿保育与教养工作。如果您与我们一样相信“幼儿教育”将深刻影响一个孩子以及一个家庭的未来;如果你愿意在嘉洋国际学校这个宽阔的教育平台上,有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心志,并且富有爱心和责任心,我们诚邀你加入!
简历投递至:andy_zhang
joyintlschool.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ly/11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