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水利治水名人系列三
1.靳辅
靳辅(~年),清代著名治河大臣。祖籍辽阳(今属辽宁)。字紫垣,汉军镶黄旗人。清顺治时为内中书,康熙初自郎中迁内阁学士,康熙十年(年)授安徽巡抚。康熙十六年(年)任河道总督,主持治理黄河、淮河、运河。
康熙十六年,靳辅受命为河道总督。他采纳幕僚陈潢的计划,经过调查研究,提出了“治河之道,必当审其全局,将河道运道为一体,彻头彻尾而合治之”的治河方略。他连续向康熙皇帝上了8个奏疏,系统地提出了治理黄、淮、运的全面规划。
靳辅在治河工程中,十分重视堤防的作用。因此,在他11年的治水过程中,以浚淤、筑堤、塞决、“束水攻沙”、以水治水作为治水的第一要义,他在淮河下游以及与淮河直接有关的地区做了大量工程,其中最艰巨的工程有:大挖清江浦至海口河身,创筑云梯关以下束水堤,浚清口、修高家堰、堵塞决口,并在宿迁至淮阴间开挖中运河,彻底实现黄运分立,使得水灾减少,局势稳定,取得了河安漕通的成效。康熙二十七年罢去,三十一年复任河道总督,同年病逝。著有《治河方略》等书。
2.陈潢
陈潢(~年),字天一,号省斋,浙江嘉兴人,出身布衣,清初治河专家。他自幼聪颖过人,博学多才,留心“经世致用”之学,对水利有相当研究。清顺治十六年至康熙十六年间(~年),苏北黄河、淮河、运河连年溃决,水灾严重。靳辅就任总理河道后,第一件事就是接受陈潢的建议,跋涉险阻,上下数百里,“遍阅黄淮形势及冲决要害”,并分析致害原因。在治河过程中,陈潢曾向靳辅建议:“治河者,必以堤防为先务”,他认为“堤成则水合,水合则流迅,流迅则势猛,水猛则新沙不停,旧沙尽刷,而河底愈深。”他在辅助靳辅治水十多年中,成就显著,故而康熙二十三年,帝准靳辅所请,赐陈潢佥事道衔,参赞河务。他的治河思想是“鉴于古而不泥于古”。并说:“有必当师古者,有必当酌今者。”“总以因势利导,随时制宜为主。”
康熙二十七年(年),靳辅遭诬陷革职,陈潢亦被捕下狱,旋忧愤病死。其著作《河防摘要》与《河防要言》,附载在靳辅《治河方略》中,为后世治河者所借鉴。
3.爱新觉罗·玄烨
爱新觉罗·玄烨(~年),满族。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第三子。~年在位,十四岁亲政。自年改元,年号康熙。卒后庙号圣祖,习称康熙皇帝。执政初期,正处于社会动乱,黄河失控,淮、运俱病的严重局面,而黄河和运河均与漕运、民生相关,所以他将“三藩、河务、漕运”列为三大国事,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玄烨在位期间,从康熙二十三年(年)至四十六年(年),曾六次南巡,主要是阅视黄河、淮河、运河工程,安抚民心,促进生产。黄、淮、运交汇处及洪泽湖一带则是他考察重点。他在巡视时,不辞劳苦,亲临实地调查,亲自测量水位,与大臣共同商讨治水方略。对黄河、运河的治理有一定贡献,是历史上重视水利、精通水利的一代帝王。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jji/6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