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这10个地方被国家重点保护,看看
淮安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秦时置县,境内有著名的“青莲岗文化”遗址。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江南河道总督府。历史上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其境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
1、周恩来故居:位于淮安市淮安区驸马巷中部,局巷北侧,共有大小房屋32间,为青砖、灰瓦、木结构。故居为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每个宅院都是曲折的三进院。走进故居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地方。从读书房向西跨过一个腰门,便是周恩来父母住的面南三间房屋,年3月5日,周恩来就出生在东边的一间房屋里。
2、淮安府衙: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年),位于淮安市淮安区东门大街38号。淮安府衙与其南面的总督漕运公署、镇淮楼、山阳县衙首尾相连,雄居古城中轴线,总长度约1千米左右,占地近2万平方米。衙内有房屋50余幢、余间,分东、中、西三路而建,淮安官衙大堂建筑具有官式建筑特征,体现了中国明清时期府衙建筑明确的形制规范与等级要求,具有淮安地区建筑文化特色。
3、淮安市文通塔:位于淮安市淮安区古城西北隅勺湖公园内,西临运河。原名尊胜塔,始建于唐中宗景龙二年(年),高44米,13层。明崇祯二年(年)重修时因其旁有文通寺而改名为文通塔,此后又曾多次重修。年(清康熙八年)郯城大地震时,文通塔仅余2层,后来重建时只修了7层。现塔系砖结构,无梁柱,高23米,七层八角,外形为黄身青檐。
4、第一山题刻:位于淮安市盱眙县城区北部,得名于米芾所题“第一山”,第一山景色秀美以一山占河山之奇秀,有林、泉、亭、宇之玲珑,融儒、佛、道于一体。不光如此她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早在汉朝,孔子的后裔孔安国为临淮太守时,就在此创立了“崇圣书院”,历朝历代文人墨客都极为推崇,宋元以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翰林学士、官府政要都慕名而来,留下了大量的碑刻和碑碣其中不乏苏轼、陆游、杨万里、米芾等名家之作。
5、月塔:又名石橛塔、法济塔,位于淮安市涟水县月塔村,塔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砖塔,并不高大,只有二十来米。各层四个正面辟圭形门(或假门),四个侧面装饰盲窗,有元宝纹花窗和直棂窗两种,门窗都十分精细。
6、洪泽湖大堤:洪泽湖大堤,亦称“高家堰”、“高家长堤”、“高加堰”,始建于东汉时期,位于淮安市境内,是阻拦淮河形成洪泽湖的大型堤堰工程。大堤北起淮阴区码头镇,南迄洪泽区蒋坝镇。洪泽湖大堤结构规格统一,筑工精细,展示了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高超技艺。洪泽湖大堤既是先民综合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水系的工程。
7、明祖陵:位于淮安市盱眙县洪泽湖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朱元璋一统天下、建立明朝后,于洪武十九年(公元年)在此地建祖陵,追封并重葬其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三代帝后,次年在陵前建享殿,永乐十一年(公元年)朱棣又建棂星门及围墙。
8、青莲岗遗址:位于淮安市淮安区城东北35公里的宋集乡青莲村,从年被发现至年南京博物院进行过四次调查和一次发掘。它是淮河下游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出土器物有石器、陶器、炭化后的籼稻粒及渔猎用具等。还发现有红烧土建筑残迹,距今约在0至年。两个陶制的井圈,距今约有两千多年。
9、泗州城遗址:位于淮安市盱眙县,面积约2.4平方公里,其中有约六分之一的面积处在淮河及其支流的河道里,因淤垫较深,遗址保存状况较好。泗州城遗址是在年第一次勘探中发现的,总体轮廓呈椭圆形、像只乌龟,东北部为一望无际的洪泽湖,东南隔淮河与第一山、宝积山等山地相望,正北方有明代第一陵——明祖陵,有唐、宋、元、明、清各时期的遗存。
10、苏皖边区政府旧址:位于淮安市淮海南路30号,苏皖边区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区创建的唯一民主联合政府,于年11月1日在淮阴(今淮安)成立。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anshizx.com/hajji/13757.html